(周莹 贺成东 朱影雁)五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市开发区发展的高度。
五年,是一次跨越,丈量着市开发区发展的幅度。
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5年可以见证园区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华药港、市海洋装备产业园、花果山总部经济产业园等高端载体陆续建成;大宗商品贸易、汽车进出口等新兴业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年贸易额分别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跨境电商交易额占了全市70%以上……
即将收官的“十四五”,是市开发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质增效,在经济转型升级、区域协同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的五年。
“十四五”期间,市开发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3%,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年均增长9.1%。
产业集聚集群突出
综合竞争力跃上新台阶
近日,恒瑞医药携三项研究成果亮相2025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年会,与全球专家学者共话麻醉新技术,共探智慧医疗发展趋势。
这是市开发区药企医药创新的最新成果。“十四五”期间,市开发区恒瑞、豪森、康缘、正大天晴“四大药企”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其中恒瑞、豪森、正大天晴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强,康缘药业位居中药创新前十强。港城药企30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50多个产品获得境外质量认证。恒瑞医药连续7年登上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今年5月又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实现了“A+H”两地布局。
在本土药企加速走向国际的同时,市开发区加快培育医药产业军团,先后培育上市企业5家,诺泰制药、德源药业、旺山旺水、宇田药业、贝美药业等一批后起之秀快速成长起来。
在医药产业强劲增长的同时,市开发区精准推进项目招引。“十四五”以来,市开发区新增签约项目534个、总投资2755.2亿元,先导稀材、富驰智造、联瑞新材、一道新材等一批龙头企业先后落地,不少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产业链条越来越完善。
创新引领高质量增长
科创平台培育强劲动能
“十四五”期间,市开发区充分用好国家级经开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三区”叠加的优势,全力打造创新发展“策源地”。
走进连云港综保区跨境电商体验中心,琳琅满目的海外商品陈列其中,保税仓库内,员工们正熟练地使用PDA精准完成拣货、打包、扫码、出货等工作,快速响应当日跨境电商平台订单发货需求。这一场景是市开发区跨境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上接第一版)过去五年,市开发区抢抓“三区”叠加优势,自贸片区累计推出224项制度创新举措,其中3项在全国推广、50项在全省推广,“船载危险货物源头监管一箱直达”更是全国首创,“进境黄大豆智慧安检”模式拿到海关总署的备案认可。
与此同时,市开发区综保区建成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逐步打造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枢纽。2024年,综保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第一次冲进全省前十、增幅排全省第2。
在向改革开放要动力的同时,市开发区加速创新引领。在中复神鹰碳纤维T700生产车间,这些直径仅数微米的碳纤维丝,经过一系列精密工序的锤炼,最终蜕变为高性能的碳纤维产品。智能控制系统则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着每一个生产环节,从而确保每一件产品的品质都达到极致。
为了鼓励这样的企业在园区快速成长,市开发区出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政策,让企业在这里茁壮成长。
截至目前,市开发区承担了100多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拿到28个1类新药批文,获得9个国家科技进步奖、2个中国专利金奖,培养出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七成以上,研发投入比例、万人发明专利数量在国家级开发区位居前列,创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优化营商环境
实现城市空间新布局
深秋时节,天气愈发寒冷。在市开发区,依旧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十四五”期间,市开发区始终坚持港产城深度融合,城市形象愈发亮丽。
——推进城乡“一更新两整治三提升”三年行动,路网改造全部完成,出行更顺畅;
——市一院开发区院区、苍梧小学、新海初中、新海高中开发区校区等建成投用,质子中心也在调试设备;
——淮盐文化博物馆开馆,先锋生活广场、大浦工业社区开业运营,锦江都城酒店、希尔顿酒店、君澜大饭店即将开业,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显著提升;
——全区自来水、污水收集、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实现全覆盖,村级集体收入平均达到239万元,每年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保交楼”任务全部完成,全省首家区级“安薪无忧”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监管平台稳健运行;
——投入5000余万元整治街村公共空间,完成230多个项目;推进城市管理和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让环境更干净、更美观,管理更精细;
——设立了全省首个企业“环境保护质量奖”,现在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0%,PM2.5平均浓度逐年下降,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成绩排全国第四。
在优化园区环境的同时,市开发区还在软环境上下功夫。
营商环境指数排进了全国开发区前30强,推出“经心办开工一件事”服务,在全市率先试点工业领域AEO(经认证的经营者)分级监管,开设“办不成事”窗口,“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分阶段办理”成为省级改革先进经验。
成立“获得电力”等20个指标攻坚小组,拿出82条优化举措,优惠政策不用申请就能享受到。
难题会办机制、大宗商品贸易服务中心两个案例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市场环境更加宽松。坚决落实“非禁即入”,对企业实行包容监管,轻微违规可以免罚,执法更柔性,而且检查实行“综合查一次”,不给企业添负担。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市开发区花果山大道两侧又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当产业与城市在灯火中交融,这座港城改革开放的处女地,已在时代浪潮中锚定了新航标——成为开放创新的一流园区。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