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茜文 通讯员 高原 余欣颖)每天晚上9点多,在海一方公园的路灯下,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夜跑——他是崔冀。白天,他是江苏核电一名管阀检修工程师,用严谨守护能源安全;入夜便成了蓝天救援队的义务守护者,从溺水搜救到走失人员搜寻,从赛事保障到公益宣讲,把“能帮就帮”刻进日常。
他的夜跑从不“纯粹”:有时捡游客丢的矿泉水瓶、风吹来的食品袋,有时会“捡”到特别的人——缩在长椅上迷路的大爷、在马路中间徘徊的老太太,他总耐心询问,帮联系家人或报警,直到对方安全到家。
这份热忱让他收获了诸多认可:2021年获评连云港市“十大最美人道主义践行者”“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今年2月又获得连云港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的“见义勇为”称号。
当“核电人”的严谨遇上“救援者”的热忱,崔冀的故事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对队友的信任,更藏着“有些事总要有人做”的坚定。
崖边那束“生命”的光

对崔冀而言,2020年8月22日的锦屏山之夜,是刻在记忆里的特殊日子——那是他加入蓝天救援队后,第一次在救援中亲手托回一个鲜活的生命。
当天傍晚6点多,救援队群里弹出紧急通知:“锦屏山有人坠崖,速集合!”崔冀抓起救援服和急救包就往集合点跑,与队友驱车赶到山脚下时,天已黑透。山里起了浓雾,手电筒光束探出几米就被雾“吞”掉,眼前只剩模糊的白。
“一位40多岁的山东大哥,上山采蜂蜜时不慎坠崖,还没联系上。”队长压低声音交代任务,崔冀攥紧急救包,指节发白——他最怕两种结果:在这浓雾里找不到人,或者找到时对方已没了呼吸。
山路崎岖,碎石硌得脚掌发麻,荆棘钩住衣服,每一步都要小心。崔冀的手表嘀嗒作响,每一声都像敲在心上。搜救已持续了7个多小时,队员们呼吸变得粗重,脚步放缓,带的水和食物几乎耗尽,却没人放弃。
就在这时,前方队友突然抬手,说:“停!快看,那是不是光?”崔冀眯着眼望去,浓雾里有一点微弱的光亮,像随时会熄灭的烛火。“是手电筒!”队员们瞬间来了精神,分成几路,沿着陡峭的山坡向光亮处靠近。
越靠近光亮,离悬崖越近,耳边的“嗡嗡”声也越响——崔冀抬头倒吸一口凉气:崖壁上方密密麻麻挂着十几个马蜂窝,稍有不慎,就可能引来群蜂攻击。他屏住呼吸,双手抓着岩石缝隙,一点一点往下挪,直到趴在崖边能看清下方情况:男子右手紧紧攥着一个快没电的手电筒,脸色惨白。看到崖上的救援人员,带着哭腔说:“谢谢你们……我以为我要完了。”
崔冀赶紧掏出急救包,顺着绳索慢慢递下去,又和队友一起固定好安全绳,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崖壁上的碎石和荆棘。凌晨4点多,当最后一段绳索被拉紧,队员们合力将男子从崖底拉上来,并帮他包扎好。
接下来的3个小时,是下山的“长征”。山路依旧难走,却没人喊累,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再快点!”
这场救援持续12个小时。次日早上7点,他们把男子交到医护人员手中,看着救护车的灯光消失在山路尽头,大家才松口气。他们在附近找了家早餐铺,围着小桌坐下,捧着热粥,看着彼此脸上的泥印子、衣服上挂着的草屑,突然都笑了。
那碗粥味道普通,却让崔冀至今难忘——粥的热气里,裹着“救回一条命”的踏实与温暖。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触摸到生命的重量,也让他更坚定:救援再难、再危险,坚持都是值得的。
勇敢的人也会说“怕”

在很多人眼里,救援一线的人定是天不怕地不怕,可崔冀从不避讳“怕”。他总跟新人讲:“救援不是逞英雄,怕很正常,但不能因为怕就停下。”而这份“怕却不停”的勇气,要从他“挤”进蓝天救援队说起。
2014年来到田湾核电站后,崔冀的工作规律又忙碌,可心里“想帮人”的念头一直没断。他时常琢磨:“连云港这么大,肯定有需要我搭把手的地方。”2017年,他听说了蓝天救援队——一群自费买装备、义务救险的人,这个消息像点亮了一盏灯,他四处打听,却始终没找到门路。
直到2018年,他在一个志愿者群里刷到队友阿娇发的招募通知,他立刻加了微信,发去的信息干脆又恳切:“我能吃苦,愿意学,想加入。”
如愿加入蓝天救援队后,每周三晚上、周日全天,不管上班多累,他都会参加救援队的训练:无线电操作要背熟频率,野外搜救要记清路线,冲锋舟驾驶要掌握平衡……每一项都要“理论+实操”过关,而训练的装备、教材费用,全是队员自己承担。
他原以为自己做好了准备,可第一次救援,就让他尝到“害怕”的滋味。那是一次夏季溺水打捞任务,报名时他热血沸腾,满脑子都是“帮家属找到亲人”,可到了湖边突然心发慌。
“两人一艘冲锋舟,队友驾船,我负责打捞。”崔冀回忆,第一次把钩子放进水里时,指尖都在抖。阳光刺眼,晒在身上却没半点暖意,每次钩到东西,心都猛地一沉:“怕钩到水草白忙活,盼着快点找到,又怕结果不好,没法跟家属交代。”
一次钩子钩到硬东西,他和队友一起拉,以为是失联者的物品,结果拉上来的是块裹着淤泥的石头。他莫名地松了口气,可下一秒就骂自己“没良心”——家属还在岸边等消息,怎么能松气?从早上8点到傍晚,他们在湖上漂了10多个小时,崔冀的手泡得发白,每次伸手摸钩子钩到的东西,心都“咯噔”一下。
晚上收队时,他坐在岸边看着黑漆漆的湖水,忍不住红了眼。复盘会上,队友们安慰他:“第一次都这样,我们当年更慌,慢慢就好了。”这些话像暖流,让他明白——勇敢从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时仍愿前行。加入救援队,不是为了“显眼”,而是为了把“想帮忙”变成“能帮忙”;承认害怕不是懦弱,而是对生命的敬畏,这份敬畏,让他在救援路上走得更稳、更坚定。
日常坚持里的责任与担当
崔冀的救援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偶尔”,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救援对他而言,是“挤时间+贴钱”的事,但他乐在其中。他说:“救援技能是武器,平时练熟了,关键时刻才能救人。”救援中的装备损耗、交通费用,大都由队员自己承担,崔冀从不在意。他说:“跟生命相比,这些钱不算什么。”
这份坚持,在2021年疫情时更显珍贵。崔冀和队友们分工,跑遍连云区所有的农资商店,才买到四台消杀机器。他们在网上发声明:“免费为社区、隔离酒店、学校提供消杀服务,有需要的请联系我们。”
2022年开学前,为了让孩子们能安全返校,崔冀和队友们又主动承担了50多所学校的消杀工作。
除了“正经”救援,他的助人还藏在生活细节里。2023年“五一”前,夜跑时的崔冀发现在海一方公园游客多了,路边垃圾也多了,既影响环境又有安全隐患。他联系红十字会,牵头成立连云区红十字救援队,队员多是爱心志愿者。到目前为止,该救援队共处理外伤30余次、帮助走失儿童3次、处理儿童意外晕厥1次。
有人问他:“上班已经够累了,为啥还坚持?”崔冀笑着说:“世上不缺好人,可有些事,总得有人做。我能帮助到别人,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这份坚持在日复一日的付出中,彰显了平凡人的伟大。崔冀以行动诠释责任与热爱,在核电工程师与救援志愿者两个角色里,书写着同样的担当。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