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灌南“志愿红”把小城温度织进人间烟火


(□ 张文华 孙荪 赵占成 王岩)“以前送完货只能在驾驶室啃两口面包。现在到驿站能喝热水、充电,还能用微波炉热饭,就像回到家一样。”在灌南县百禄镇的“暖心驿站”,货车司机李师傅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水,笑意盈盈地说道。近年来,灌南县以一抹鲜亮的“志愿红”为纽带,将温情服务织进乡村振兴的画卷,写进基层治理的日常,让民生实事真正落地生根。

从“心”出发

让服务精准对接“需要的人”

“李奶奶,下午3点村部有智能手机课,专门教怎么用手机缴水电费、查社保信息。我陪您一块儿去,慢慢学。”在百禄村,振兴专干小戴正挨家挨户发出邀请。这样贴心的服务,源于灌南县探索建立的“三张清单”机制———由“青年+社工+志愿者”组成服务小队,深入摸排形成“需求清单”;统筹辖区党建联盟单位资源,梳理出“资源清单”;最终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困难群体,形成可执行、可跟踪的“项目清单”。群众需要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

以“爱在灌南志愿行”为契机,全县27个部门携手联动,构建起“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完整服务闭环。志愿服务不再是零散的“单打独斗”,而成为一场有组织、有温度、有回响的“暖心合唱”。

平凡之光

以榜样力量照亮前行路

“朱叔叔,我数学考了100分!”留守儿童乐乐举着成绩单,兴奋地跑向她最想分享喜悦的人。被称为“朱叔叔”的朱言春,原是雷锋生前所在团修理连的班长。退伍返乡后,他发动50名灌南籍退役军人,共同成立“螺丝钉志愿者服务中心”雷锋服务中队。多年来,他们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等志愿服务1800多次,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0万元。雷锋精神,正在灌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抽枝散叶。

在这座小城里,温暖的榜样不断涌现:“灌小南”文艺志愿服务队用歌声与舞蹈传递文明;惠泽读书会营造“书香灌南”的浓厚氛围;阳光残疾人之家为特殊群体撑起一片晴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组织先后荣获国家和省级荣誉10余项,共同唱响了灌南志愿服务的“最美和声”。

走近一步

把温暖送到“心坎上”

灌南县围绕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发力,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成“司机之家”“骑手驿站”等服务点102个,设置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站暨“暖新驿站”49个。搭建县、镇、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阵地,250余个站点覆盖全域。近年来,灌南持续构建新就业群体的“温情地图”,把服务真正送到手边、眼前、心头。

“四点半课堂”里,志愿者陪伴孩子们写作业、做游戏,填补家长下班前的“管理真空”;“贴心之家”中,老人享受理发、体检、心理疏导等一站式关爱服务;“连心楼长”穿梭于社区楼道,收集民情、调解纠纷,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志愿服务,如春风般抚慰人心。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