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冷”链条搅动“热”经济 港城冷链物流打通经济发展“鲜”机


(刘蔚 马金明 胡唯豪 侯梦晴)凌晨5点的连云港码头,海风裹挟着咸腥气。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饱满肥硕的梭子蟹、活蹦乱跳的对虾被迅速搬运上一辆辆早已等候的冷链货车。车厢门关上的瞬间,冷机启动,一股白雾喷涌而出——一场关于“新鲜”的赛跑,从这里开始,奔向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条看似“冰冷”的链条,正为港城的发展注入一股蓬勃的“热”力。


港口赋能

双向链接全球“鲜”味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港不仅是煤炭、矿石的中转站,更是冷链物流的重要节点。港口冷链基地内,来自南美的车厘子、泰国的冷冻榴莲肉、俄罗斯的帝王蟹先后在此“登陆”,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后,被送入恒温恒湿的冷库暂存,随后通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发往内陆市场。

  “过去,很多进口高附加值生鲜只能在一线城市看到。如今依托港口密集的航线、快速的通关能力以及强大的冷链物流体系,这些商品48小时内就能摆上周边省份乃至中西部商超的货架。”连云港港物流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彦山介绍,今年上半年,港口冷链货物吞吐量同比大幅度增长,冷链正在成为港口业务的新增长极。

  冷链运输过程中的温控保障尤为关键。在一排整齐排放的冷链集装箱前,笔者看到每个冷链集装箱都配备了电脑控制系统,可对箱内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与调节。船上还设有专用发电机,确保在运输途中能够持续“打冷”,从而满足各类货物对保鲜、冷冻或恒温环境的不同需求。

这条专业高效的冷链通道,不仅让“全球风味”走进国门,更推动“本土味道”走向世界。“我们承接的不仅是本地海鲜制品,还有来自苏北、皖北等地的冷冻蔬菜,比如山芋、洋葱、胡萝卜等,出口到日韩、东南亚市场。”连云港大智长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强说,“冷链+港口”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本土和腹地产品“买全球、卖全球”。


快递驻村

全程冷链锁住原产地风味


  冷链物流的“高速公路”修通了,如何打通进村入户的“毛细血管”?这离不开邮政快递体系的深度下沉。

  在赣榆区海头镇朱蓬口海鲜市场,顺丰冷运的收派员夏家宝正在海鲜批发商户的店内忙碌着。他将梭子蟹依次装入专用泡沫箱,分层加入冰袋,再仔细封上冷链专用的红色胶带。“客户昨晚在电商平台下的单,我们今早从产地直发,明早就能送到上海客户手里,全程保鲜。”夏家宝说。

  据了解,顺丰针对不同水产品类推出定制化包装方案,并提供“产地直发+全程冷链+全程可视”的服务,确保品质稳定。不仅如此,依托“共配”模式与“网点下沉”策略,顺丰在多个乡镇设立冷链服务点,结合智能温度监控与实时路由追踪,构建起“源头控鲜、中途维稳、末端保鲜”的闭环服务能力。

“损耗率从原来的近30%降到了现在的10%以内,这改变的不仅是利润,更是我们的发展模式。”海鲜批发商户老板彭伟坦言,以前不敢接远程订单,怕路上坏了赔钱又砸招牌。如今,快递企业直接驻点到村,提供了包括包装、仓储、运输、配送的一体化冷链解决方案,他的生意半径从周边地区扩展到了全国。

  目前,邮政、顺丰、京东等企业持续加大乡村冷链投入,从海鲜到水果,从田头到餐桌,全程不断链的物流保障,让原产地风味“锁鲜”直达消费者手中。不少农户也依托冷链网络,发展起冷冻加工品等新业态,延伸了农产品价值链,拓宽了增收渠道。


“热”力涌现

冷链催化区域经济新图景


​这条不断延伸的“冷”链条,催生和壮大了许多“热”经济。

  ——电商“热”:越来越多的本地新农人、海鲜店主化身网络主播,通过直播带货,将港城海鲜卖向全国。稳定的冷链物流是他们敢于承诺“包鲜到家”的最大底气。

  ——农业“热”:不仅限于海鲜,一些特色农产品如蓝莓、葡萄、猕猴桃等,也搭上了冷链快车,突破了“季产季销”的局限,实现了“季产年销”,提升了产业价值。

  ——投资“热”:看好冷链物流的巨大潜力,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在我市布局区域性冷链分拨中心,吸引了相关产业链企业聚集,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

  尽管发展迅速,但行业仍面临成本高、县域网络发展不均衡、专业化人才短缺等挑战。笔者从市邮政管理局获悉,未来将鼓励引导企业加大高端冷链设施投入,发展“冷链+智能仓储”“冷链+大数据”等新模式,推动城乡冷链网络一体化建设。

  一条条冷链,链起了港口与内陆,沟通了城市与乡村。它守护的,是梭子蟹的鲜美、对虾的Q弹,更是百姓餐桌上的幸福滋味和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在这“一冷一热”之间,连云港正凭借其独特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奋力打通经济发展“鲜”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