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下楼能吃饭、在家有照料、闲时有乐趣 连云把“养老”变“享老”


(吕彤彤 孙磊)“以前去趟医院得让孩子请假陪,现在楼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有医生坐诊,测血压、开慢病药都方便!”家住连云区海州湾街道观海社区的王大爷,每天都会揣着保温杯,慢悠悠走到家门口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这里,他既能和老伙计们下棋聊天,还能在食堂吃份热乎午饭——这份“家门口的便利”,正是连云区养老服务贴心落地的生动缩影。


  在连云区,养老从不是遥远的规划,而是渗透在老人日常生活的细节里:社区里随时能去的活动室、家里新装的安全扶手、定期上门的脚步声……连云区民政局围绕“让老人不折腾、过得舒心”的目标,从阵地建设、居家保障到精神滋养,一步步把“养老”变成“享老”,让温暖触手可及。


距离不远 便利触手可及



走进凰窝村新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休闲娱乐区、干净温馨的按摩放松区、功能齐全的康复理疗室依次排开。老人们或三五成群围坐打牌唠家常,或握着体育器材活动筋骨,或在理疗室里享受专业护理,一派温馨闲适、其乐融融的景象。“自从服务中心建成,我几乎天天来,比在家闷着强多了。”家住凰窝村的杨春霞老人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满足。

  为解决老人“吃饭难”,连云区积极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项目。鼓励街道、村居利用闲置房屋和公共设施,建设老年食堂与助餐点,“十四五”期间,社区助餐点“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并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完美契合,这样的“一站式”养老阵地,已在连云区织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截至目前,全区建成5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96%以上的村居;建成16个老年食堂和助餐点,助餐服务覆盖6个街道,切实满足了老人“吃、住、玩”及身心健康等日间照料需求。


居家有靠 安心常伴左右



“江阿姨,今天帮您测测血糖,再给您按摩下膝盖。”上午9时,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准时出现在独居老人江彩琴家中,熟练地拿出血糖仪和按摩仪器。这样的上门服务,已覆盖连云区每一位有需要的老人。连云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建专业居家养老服务团队,为高龄、独居、失能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的“六助”服务,把照料送到老人床边。

  医养融合的触角,也同步延伸到居家场景。按照“就近就便”原则,连云区完成8家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签约;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模式,为老年重点人群提供问诊、慢性病管理、用药指导等服务,填补家庭照料的空白。同时,连云区社会福利中心自行开办诊所,东方康复养老中心内设康尔家护理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让老人“养老”“看病”不用跑两处。

  除了上门服务,适老化改造更让老人的家变得安全又舒心。“十四五”期间,连云区已完成125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从卫生间的扶手、卧室的防滑地板,到失能老人需要的护理床、轮椅,均根据老人身体状况“一户一策”定制方案。“以前起夜总怕滑倒,装了扶手后,心里踏实多了。”家住墟沟街道的徐寿栋老人说,小小的改造,解决了他最担心的安全问题。


精神有伴 晚年更有滋味



为让老人“有事可做、有乐可寻”,连云区把活动办在了老人心坎上。围绕敬老月、重阳节等节点,全区开展戏曲演出、健康讲座、义诊活动,让老人在热闹中受益:有人通过义诊及时调整用药,有人在防诈宣传里避开“保健品骗局”,独居老人还能通过“微心愿”收到保暖围巾、防滑拖鞋等贴心礼物。

“来,大家跟着我做,先点这个图标,再轻轻往下滑……”在海州湾社区的智能手机课堂上,社工手把手教老人们操作手机。课程一结束,72岁的李文富立刻拨通外地孙子的视频电话,屏幕里孙子的笑脸让他笑得合不拢嘴。今年以来,连云区已开展3000人次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用“慢节奏、手把手”的方式,帮老人打通融入数字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连云区还完成老年大学登记注册,开设书法、养生、信息技术等20余门课程,700多位老人在这里修身养性。喜欢笔墨的在书法班练起楷书,关注健康的跟着学做养生餐,爱热闹的还加入了合唱队。

  从“能养老”到“养好老”,连云区用一个个具体的细节,把温暖送到了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如连云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养老服务就是要立足老年群众所需所盼,用心把每一件惠民实事落实到位,让他们下楼就能吃饭,在家住得安全,平时有乐子,心里不孤单,这就是我们想做的‘舒心晚年’。”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