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桃源书房:不止研学,还有山海

    十月的港城,秋雨绵延。行走在笼罩在朦胧秋意中的宿城,薄雾轻抚山峦,茶田泛着湿润的墨绿色光泽。10月18日上午,“桃源研学·山海探秘”亲子活动在位于江苏海拔最高的村落———宿城街道大竹园村的桃源书房举行。这场以自然为课堂、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秋日探索,不仅让赏秋之旅别具韵味,也为宿城街道交出了一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精彩答卷。


打卡一场与众不同的秋日之旅


  上午9时许,一群孩子的到来打破了山林的宁静。秋日的晨光温柔地穿过枫树湾山门旁摇曳的枝叶,在林间小径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混合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吸引着人们迫不及待地开启这场与众不同的秋日之旅。


  “爸爸,我们组队!你负责高处,我负责草丛!”一名小学生信心满满地分配“寻宝”任务。20组亲子家庭自枫树湾景区出发,沿着蜿蜒山径缓缓而行。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仔细观察,沿途寻找隐藏的线索,现场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和欢快的笑声。抵达终点桃源书房后,随之开启茶园采茶体验。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孩子们走进书房后的生态茶园,学习并实践“一芽一叶”的标准采摘手法,亲身感受“宿城云雾茶”的独特魅力,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被及时收集起来,用于后续的非遗制茶和手工皂制作体验。


  “这样的户外课堂,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今天才知道爷爷水杯中的云雾茶是怎么来的。”活动参与者、苍梧小学四年级学生何沐乐呵呵地告诉我们。“茶叶在锅里跳舞,温度是关键。”在书房的制茶体验区内,茶香愈发醇厚,非遗传承人将新采的茶叶倒入竹匾,一边演示“杀青”的手法,一边解释,好奇的孩子们围在灶边。一个小女孩惊呼:“好热!但好香啊!”“是呀,这就是茶叶生命转变的时刻。”妈妈李贞笑着回应。从萎凋、杀青到揉捻,孩子们亲手触摸茶叶在不同工序下的变化,感受着传统技艺的智慧与温度。


农文旅元素融合,让游玩更有趣


  体验观摩了云雾茶的制作过程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边休息边分享自己的独特体验。而港城文化博主郭莹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宿城文化课。“我以孩子们刚刚体验的云雾茶起头,给他们讲述了宿城的特色、历史由来等,孩子们听得入迷,还纷纷举起手和我互动。”郭莹告诉笔者,无论是桃源书房所在的大竹园村还是整个宿城,都有着讲不完、道不尽的故事,很多地理、历史常识都等待着孩子们自己去慢慢发现。


  事实上,正如郭莹所说,宿城的旅游资源丰富,除了唐王李世民、陶渊明所呈现出的历史文化故事外,还拥有云雾茶、板栗、山楂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枫树湾、唐王湖以及海上云台山等景区更是远近闻名,一到节假日便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打卡。


  为了进一步做大旅游产业,宿城街道在宜居宜业、茶旅融合上做优文章、做强引擎,在高山书房、康养民宿等方面做精品牌、做实功夫,打造特色农业新的增长点,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桃源书房所在的大竹园村还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江苏省健康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荣誉称号。


以茶兴村,打造百姓幸福新高地


  大竹园村拥有山林5000亩,其中茶园1000亩,主要发展林下果茶产业,世代村民大都以种茶为生。由于分散种植、单一制作、理念传统,茶产业虽起步早但发展慢,村集体经济较薄弱,村民人均收入较低。近年来,宿城街道不断提高“以茶兴农”成效,努力将满山的绿叶变成富民兴村的“金矿”,走出一条“以茶兴农”的特色致富路。宿城街道深挖丰富的山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巧妙地将非遗制茶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探路农旅融合的多元业态。多方筹措资金,创建全省绿色优质云雾茶基地,投入26万元打造综合性生态茶园观景平台,投入18万元建成茶史馆,投入20万元打造全区茶廉文化基地,不断延伸观光游、体验游、采摘游茶文化产业链,丰富茶叶多元业态,提升茶业富民内涵。


  与此同时,街道盘活闲置民房,先行先试投入400余万元集中租赁空巢民宅建设网红木屋6套、特色院落4套,打造最具江苏特色,集生态观光、古村慢游、运动体验、养生休闲于一体的“世外桃源”康养民宿。2023年10月建成运营以来,直接实现村集体保底性增收20万元。 不仅如此,当地还践行“整村运营”模式,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提档改造拥有1万册藏书的桃源书房,建筑总面积610平方米,配套观景平台、桃源茶事、文创销售等功能区域,提供茶饮简餐、亲子手工、禅修研学、主题团建等服务内容,统一交由强村公司整体运营,定期举办亲子阅读、古法炒茶、茶香音韵等主题活动,这里已成为连云区乡村游新的打卡点。


  “苍山远村,竹边人家,石墙红瓦,云雾茶香”的意境,正在让大竹园村的山水竹林茶屋书房慢慢进入大众视野,村里的“绿水青山”也在慢慢变成“金山银山”。

​(徐黎一 潘加方 肖迪)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