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她是永不关机的求助热线


(记者 张文华 通讯员 徐俊良 殷开军)某个初秋的清晨,天刚蒙蒙亮,灌南县百事利农场的稻田里已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68岁的徐凤珍踩着露水,弯腰捏起一撮泥土,在指尖细细捻开。“墒情正好,今天可以追肥了。”她抬头对农场负责人费培兵说,额前的银发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

  费培兵赶忙从屋里取出几株水稻:“徐大姐,您来得正好!这是周边农户送来的,想请您帮忙看看是什么问题?”徐凤珍接过稻穗仔细端详。她轻轻拨开茎秆上部,查看内部情况,又凑近闻了闻。

  “这是二化螟危害,虫体还在活动,说明施药偏晚了。”不到一分钟,徐凤珍便给出了诊断,“现在要立即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配合高效氯氟氰菊酯,再加入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才能保障水稻顺利抽穗扬花。”说着,她掏出手机,直接给那位农户打电话,详细说明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样的清晨,在田埂上的“徐大姐”长达50年的农技生涯中,再寻常不过。


初心

让盐碱地长出好庄稼



上世纪七十年代,徐凤珍的家乡遍布泛着白霜的盐碱地,土壤板结,保肥能力弱。那时没有像样的灌溉渠,天旱时,农户只能挑着水桶往地里跑,扁担磨破了肩膀也浇不透几分地;遇上涝天,积水排不出去,刚出芽的庄稼就淹死在泥里。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病害蔓延时,往往只能眼睁睁看着禾苗发黄枯死。徐凤珍心里一直盼着:要是有好技术能治住病虫害、让盐碱地也长出好庄稼就好了——这份朴素的盼头,成了她为农情怀最初的模样。

  “从那时起,我就发誓要让土地长出更多的粮食。”1975年,高中毕业的徐凤珍毅然回到家乡。在一次农业技术推广会上,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鼓起勇气发言:“我觉得光靠老办法种地不行,必须推广科学种田!”几句话语惊四座,让在场的领导注意到了这个有想法的年轻人。

  不久,徐凤珍被推荐到镇里担任农技员助手。她白天跟着老技术员下田,晚上点着煤油灯自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我从没觉得累。”徐凤珍回忆,“每当学会一项新的栽培技术,我就迫不及待想去田里试验。”

  通过自学考试,她考入淮阴农校,系统学习农业知识。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回到了乡村的田间地头。“土地需要我,农民需要我,这就是我的使命。”徐凤珍说这话时,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初秋的风吹过无边的稻田,漾起层层绿浪。徐凤珍蹲在田埂上,正手把手教几个年轻农民识别稻瘟病的早期症状。

“看这片叶子上的暗绿色水渍状斑点,稻丛下部就像被开水烫过一样,这就是叶瘟的典型症状。”她轻轻掰开稻丛,指着一株略显萎蔫的水稻,“要是等到穗颈瘟发作,穗颈变成深褐色,那就来不及了。”学员们围成一圈,有的认真做笔记,有的拿出手机拍照。这样的田头课堂,徐凤珍已经坚持了数十年。

  除了传授技术,徐凤珍更时常与天时较量,成为那个与风雨赛跑的人。


攻坚

与天争时抢收庄稼



2020年6月8日早晨,徐凤珍刚醒来就紧盯着手机上的天气云图,眉头紧锁——预报显示,第二天将有强对流天气过境,连续几天都有大暴雨。

  她立即拿起电话,第一个打给在杭州打工的孟兴庄种粮大户洪康。“快通知家人组织机械和人力,立即抢收你那280亩小麦,必须连夜收完,暴雨可不等人!”电话那头的洪康有些犹豫:“徐大姐,我妈前天还说再等几天才能收呢,现在真的行吗?”“听我的,等雨下来就全完了!”徐凤珍语气急促,“我这就过去!”她一边向屋外走,一边继续拨打其他农户的电话。那一天,徐凤珍跑了八个乡镇,直到确认所有能抢收的小麦都安然入仓,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徐专家,快来看看吧,豆子都快死光了!”2023年7月中旬的一个早晨,大南农场的周兆建打来求助电话。徐凤珍立即驱车赶往现场。200多亩大豆田里,一片惨淡:植株倒伏,叶片枯黄,部分地块已出现死苗。

徐凤珍二话不说,挽起裤腿就下到田里。她仔细查看根系,又挖起一把泥土闻了闻。“是根腐病,积水导致的。”她果断开出“药方”:立即开挖排水沟,并用恶霉灵配合氨基酸水溶肥进行灌根。不久后,这片曾经濒临绝收的豆田竟迎来了丰收,平均亩产达到了500斤。


开拓

退休后创办工作室


2013年,从灌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退休的徐凤珍,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对她而言,退休并非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以另一种形式践行初心的新起点。看着乡亲们依然信赖和期盼的眼神,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撤,还得干!

  凭借多年积累的深厚农技经验和一颗炽热的为农之心,徐凤珍创办了“丰登为农”工作室。她凭着一股韧劲,解决了场地、资金、人手等难题,一点点将工作室搭建起来。她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有个‘据点’,让乡亲们遇到难题时,知道有个地方、有个人可以依靠。”

  工作室绝非简单的“咨询台”,徐凤珍立志打造一个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她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构建了“工作室+院校+公司+农户”的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串联起惠农政策解读、优良品种推广、专业技术培训、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乃至农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为农民提供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一站式”服务。

  很快,“丰登为农”工作室就成了田间地头最具人气的“技术门诊”。农户们带着生病的稻穗麦苗赶来,徐凤珍总是像老中医一样“望闻问切”,精准诊断,开出“药方”。小到一家一户的用药施肥,大到为灌南牧原8000亩试验田解决水稻秧苗大面积失绿等疑难杂症,工作室累计开展田头诊疗5500余次,解决各类生产技术难题近万个。

  工作室的影响力很快跨越县界,吸引了周边响水、涟水、灌云、泗洪等县的农户和种养大户慕名而来。“丰登为农”工作室,这个由退休农艺师创办的平台,真正成了农民口中“永远离不开的好伙伴”,在广袤的田野上深深扎根。

  “嗡嗡嗡——”在李集镇“田管家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的试验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在精准施药。地面控制站前,徐凤珍正指导助手操作遥控器,显示屏上实时呈现着作物影像。

  “当时大家都劝我,年纪大了别折腾这些新技术。”徐凤珍笑着回忆,“但我想,如果我自己都不懂,怎么说服农户使用?”那段时间,她白天跑田间,晚上看教学视频,对着模拟软件反复练习,终于掌握了操作。此后,她还多次组织飞防技术培训班,积极推广无人机技术。

​“徐大姐就像个永不关机的求助热线。”农户们由衷地说。徐凤珍总是笑呵呵地回应:“农民种地不分昼夜,我们搞服务的怎么能按点上下班?”

夕阳西下,徐凤珍结束一天的工作,站在田埂上远眺。无边的稻浪在落日余晖中闪烁着金光,远处隐约传来无人机的嗡鸣。她轻轻捋了捋被风吹乱的白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五十年,从青丝到白发,徐凤珍用脚步丈量着灌南的田野,用科技点亮了万千农户的致富梦想。在她身后,那一片片丰收的景象,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正是这位银发农艺师以一生心血写就的最美诗篇。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