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蔚 张义祝 黄涛)东海县白塔埠镇的田间地头,水稻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农田旁,新建的智能节制闸静静矗立,循环泵站正将灌溉尾水回收净化,再次输送至农田——“一水多用”不再是口号,而是眼前真真切切的现实。这一切,正是我市推行“四水四定”水资源管理制度带来的生动缩影。
自东海县、赣榆区被列为全省水资源刚性约束“四水四定”试点地区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率先探索出一条从“水资源约束”转向“水资源保障”的创新路径。如今,试点建设已近尾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亮点经验在全市落地生根。
农田退水“循环上岗”
万亩良田“饮肥水”
什么是“四水四定”?简单来说,就是一切发展要以水资源为前提——城市规模、土地开发、人口数量、产业布局及类型,都不能越过水资源的“天花板”。而农业,正是落实“以水定地”的关键领域。
在白塔埠镇8000亩农田灌溉尾水循环利用试点区,新建的10套智能一体化闸门系统和修缮好的6座泵站,打造了一个“尾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的灌溉新场景。村民于志国说:“以前水放完就流走,现在能回头利用三四次,省水又省心!”
据了解,该县实施尾水治理项目,仅白塔埠一镇,每年就可节约新鲜水450万立方米。全县推广后,总节水量预计将达5000万立方米。
同样,赣榆区范河灌溉片区的退水治理项目覆盖青口、沙河等6个乡镇18个片区近3万亩农田,通过管网改造、生态塘堰建设等举措,实现退水净化回用。不仅如此,市水利部门总结东海县、赣榆区经验,出台《连云港市农田退水循环利用细化实施方案》,全面推广农田退水循环利用举措。如今,灌云县五图河农场、灌南县新集镇、海州区板浦镇等地纷纷跟进。
截至目前,全市退水循环利用覆盖面积超20万亩,真正实现了“节约出水资源,节余出发展空间”。
非常规水“进城入港”
“第二水源”反哺多域
如果说农业节水是“节流”,那么非常规水利用就是“开源”。
在赣榆经济开发区,一片占地约77亩的尾水净化湿地已成为“废水变资源”的典范。走进其中,芦苇随风轻曳,再力花与千屈菜错落生长,俨然一座生态公园。项目负责人皇甫超介绍,这里构建了一个五级生态自然净化系统,每天有约2.1万立方米达标尾水从污水处理厂输送至此,通过植物根系与介质填料的自然净化,出水水质大部分可提升至地表水准Ⅳ类标准,每年可为区域增加600万立方米的水源,补充生态用水。
再生水作为非常规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效率利用也迈入“新赛道”。今年8月,连云港港口集团与光大水务(墟沟厂)签署协议,计划通过铺设约10公里管网,将达标再生水输送至港口用于喷淋等用途,日供水量4万吨,未来还将逐步拓展至城市绿化、市政杂用和工业冷却等领域。
此外,徐圩新区5万吨/日高品质再生水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建成后可向田湾核电站直供脱盐水;灌云临港产业园胜海水务再生水厂计划于2026年建成,年处理能力达1095万立方米。全域再生水设施“南北中”协同布局加速形成。
非常规水源的高效利用,将进一步丰富我市“多源共济”的供水格局,助力重点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再提升。
系统治水“开良方”
破解岗岭“缺水题”
西部岗岭地区一直是我市水资源配置中难啃的“硬骨头”。地势高、蓄水难,河流少、水源远,水资源紧缺长期制约着当地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然而,随着“四水四定”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一套系统治理、因地制宜的“水方案”正逐步打开局面。
为彻底摸清症结,市水利局成立专项调研组,多次深入东海、赣榆、灌云等地的岗岭乡村,与乡镇干部、种粮大户们面对面交流,倾听民意、共商对策。调研不仅带回了厚厚的一手资料,更收集了大量来自基层的迫切呼声和务实建议。
“我们既要建小水库、小水坝蓄住水,还要打通供水河道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要注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浪费。”市水利局水资源处高级工程师孔艳说。基于扎实调研,一套“开源与节流并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的系统方案日益清晰——在“开源”上,重点推进区域性蓄水补水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调蓄和供给能力;在“节流”上,积极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设施和技术,全面提升用水效能。
这批从试点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模式,将成为我市“十五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全面提升西部岗岭地区抗旱保供能力,助力西部岗岭真正实现“以水定产、因水而兴”。
从城市到乡村,从农业到工业,市水利部门以“四水四定”为笔,以敢拼实干为墨,在水资源刚性约束实践中绘就了一幅“约束变保障、短板变跳板”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深化“四水四定”制度实践,优化配置、调整结构、筑牢水安全防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