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茜文 通讯员 连科 孙荪 殷开军)江苏福邦药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片剂、胶囊剂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工人忙着赶制订单。福邦药业始终将研发摆在首位,每年投入2000万元左右研发资金,联合南京医科大学、医药CRO(即合同研究组织)等高校机构协同攻关,研发出40多种产品畅销省内外。该公司副总经理卢俊介绍,2024年,企业销售额达5.5亿元,税收约7000万元,同比增长30%。
这是灌南县主动推进经济攀高争新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灌南县锚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核心路径,通过搭建联动平台、汇聚智力资源、优化政策保障,为县域高新技术企业注入强劲“新”动力。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灌南县构建的“政产学研”协同生态。为了提升区域创新力,灌南县创新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产业链党委”四方联动平台,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党员技术骨干结对,推动南京林业大学与灌南板材加工产业链党委签订2项战略合作协议,为灌南板材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邀请加拿大木材管理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来灌南考察,为板材行业引入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如今,这样的“政产学研”正在向更多产业领域辐射,让新质生产力在灌南企业开花结果。
智力资源的“精准滴灌”,让创新成果加速落地。人才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资源。今年8月,南京工业大学汤吉海一行赴灌南开展“科技创新博士团”实践活动,18名教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通过技术指导、需求对接、人才交流等方式,打通校、地、企多层面合作通道,为县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此外,灌南县还积极推动香如食用菌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申报“江苏省前沿技术研发计划(现代农业)项目”,让高校智力直接对接企业需求。这些来自创新前沿的智力资源和企业结合就迸发出生机勃勃的生产力。
为让创新“土壤”更肥沃,灌南县还从政策端持续发力。政策是创新的加速器,灌南县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原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基础上,新增省市级瞪羚企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费用及人员增长等多项奖补项目。同时,简化奖励申请流程,建立快速审核机制,确保奖励资金能够及时、准确地发放到企业手中,切实减轻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
“2025年,我们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75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家。”灌南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灌南将围绕合成生物、新医药等重点产业链,招引高成长型科创项目,延伸产业链,建设重点项目集群,同时在宜兴科创飞地及花果山科创走廊打造创新发展高地,持续打通“产学研用”转化通道,让更多创新成果在灌南落地生根。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