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华 孙荪)深夜九点,灌南县的街道上行人稀疏。张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手机突然响起。“张老师,你们班的小媛(化名)不见了。”电话那头传来值班老师焦急的声音。
张蔚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小媛是个多重残疾的孩子,听力不好,讲话不清楚,行动也不方便。她立即骑上电动车,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终于在一个超市门口发现了倚靠着墙壁的小媛。
那一刻,张蔚紧紧抱住这个被遗弃过的孩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别怕,老师带你回家。”这句简单的话,她用手语反复比划着,直到孩子看懂为止。
张蔚是灌南县逸夫特殊教育学校的副校长,也是一名在特教行业默默耕耘了31年的教师。她先后被评为市名师、市优秀教育园丁、“333工程”学科带头人,并担任市政协委员。然而,在她看来,最高的荣誉,是孩子们生活能够自理,是家长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
特殊的选择,特别的坚持
1994年,年轻的张蔚从如皋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许多同学选择了改行,她却毅然回到灌南从事特殊教育,这一待,就是31年。
初入职时,她也曾彷徨过。特殊教育不像普通教育那样容易看到成果,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发音、一个基本的动作,都要重复教上成千上万遍。
更让她感到无力的是家长的不理解。许多残疾孩子的家长早已心力交瘁,甚至对孩子失去了信心。“他们怕别人的闲言碎语,更怕希望一次次落空。”张蔚回忆道。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更坚定地走进一个个家庭,用真诚和耐心打动他们,让孩子走进校园,接受教育。
“最初的日子很难熬。”张蔚回忆道,“去聋哑孩子家里动员入学,家长往往不理解,甚至直接关门拒绝。”有一次,她连续一周每天去一个学生家里,最后那位母亲哭着说:“张老师,不是我们不让孩子去,是我们已经伤不起了。我们就当没生这个孩子,行吗?”
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张蔚心上,却更坚定了她的决心。“正是因为这些孩子被放弃得太多了,我才更不能放弃他们。”在张蔚看来,特殊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点燃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残疾、智障的孩子,往往让整个家庭陷入终日的焦虑与痛苦。如果我们能教会孩子一技之长,让他们将来能自食其力,家长的负担就会轻很多。”
不仅是老师,更是“妈妈”
2015年,张蔚和同事们响应号召,开始为全县30多个重度卧床的特殊孩子送教上门。这些孩子自出生就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有的甚至连家人都不愿接近。张蔚承担了3个孩子的送教任务。其中一个孩子因长期卧床,身上有严重的褥疮和异味。“第一次去的时候,孩子躲闪着我的目光,母亲也站在远处不敢靠近。”
张蔚没有退缩,她细心为孩子擦洗、按摩,教家长护理知识。3个月后,孩子身上的褥疮好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对着她笑了。“那一刻,孩子的母亲抱着我放声大哭,说‘张老师,谢谢你让我重新爱上我的孩子’。”
在特教学校,老师的角色远远超出“教书”。张蔚说:“我们不仅是老师,还是医生、康复师,有时候甚至是孩子的‘妈妈’。”
她曾带过一个叫姜甜(化名)的学生,是一名被遗弃的脑瘫患儿,由一对老夫妻收养。姜甜虽然智力接近正常人,却极度悲观,屡次试图自杀,经常偷偷跑出学校。张蔚就用海伦·凯勒的故事鼓励她,还常带女儿的漂亮衣服给她穿,一点点重建她对生活的信心。如今,姜甜已成家立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校看望张蔚。看着曾经绝望的孩子如今幸福美满,张蔚感慨:“教育,真的可以重塑一个人。”
一个人的坚持,一群人的事业
“光有爱心不够,还要有专业能力。”工作之余,张蔚考取了孤独症康复教育上岗培训合格证书、高级青少年成长指导师等多项资质。她和校内8位老师一起成立了“孤独症康复小组”。“特殊教育在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张蔚说,“现在我们发现,除了传统的聋哑智障孩子,还有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计算障碍、情绪障碍等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同事们默默无闻的奉献常常令张蔚感动。他们放弃节假日休息,主动为孩子们补课;从家中带来整洁的衣物,为学生们换上;个别训练时,不厌其烦地重复指导,直到嗓音沙哑;午休时间也顾不上休息,耐心地帮孩子洗头梳妆,妥善处理大小便失禁等突发状况。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在特教老师眼中已是家常便饭。
小组里有一个叫汪原(化名)的孩子,有严重的刻板行为,只认一位老师、一个教室、一个座位,一旦改变就会情绪失控。经过3年训练,汪原已经能认识简单数字,还会使用微信。张蔚说:“教这样的孩子,认一个数字就要花两个月。但每一点进步,都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
这个康复小组是目前全市唯一的个别化康复教学小组,效果显著,吸引了很多外地家长慕名而来。但由于师资有限,仍无法满足所有需求,这也成了张蔚心中的一件憾事。
31年来,张蔚见证了特殊教育的变迁。“以前人们躲着特殊孩子走,现在社会包容度越来越高。”但她认为还远远不够。作为市政协委员,她每年都写提案,呼吁更多人关注特殊儿童。“很多家长不知道,自闭症儿童3周岁前是最佳干预期。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特教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张蔚也曾迷茫过、动摇过。2004年左右,她接到派出所电话,请她去帮忙做一个聋哑小偷的手语翻译。到了才发现,那竟是她的学生——孩子用砖头砸车窗偷东西,以为别人听不见声音。那一刻,张蔚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教了他们知识,却没教会他们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她一度想过放弃,但一想到还有那么多孩子需要她,她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如今,灌南县逸夫特殊教育学校的121名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学会了十字绣、麦秸画、烘焙等技能。有的孩子考上南京聋人高中,走进大学校门;有的开店自立,不再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张蔚想了想说:“是看到孩子们从需要被照顾的人,变成能够照顾别人的人,是看到绝望的家长重新绽放笑容。”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