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进文 通讯员 吕静媛 马翠业 孙利)“暑假孩子天天抱着平板玩游戏,开学后说看不清黑板,一查视力居然降了100度!”昨日,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诊室,王女士懊恼地向医生倾诉,直言假期没能管住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随着开学季到来,像王女士这样带娃做健康排查的家长不在少数,从视力检查、脊柱筛查到心理疏导,家长希望通过全方位检查,让孩子以最佳状态投入新学期。
专业干预筑牢健康防线
“孩子暑假总宅家吃零食、刷视频,运动量几乎为零,一个假期胖了5斤。”开学前,市民陈女士带着12岁的儿子到市一院检查,结果显示孩子BMI(身体质量指数)已达肥胖标准,还伴随轻度脂肪肝风险。“我们为孩子制定了‘饮食+运动’双干预方案,指导家长减少家庭饮食中的高油高糖食物,同时要求每天保证1小时运动量,比如跳绳、打球等。”市一院儿内科主任、市儿童医院副院长袁迎第解释。
为推动儿童健康管理从“疾病治疗”向“健康预防与管理”升级,市一院启动了专业化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袁迎第介绍:“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特点,定制了专属体检套餐。比如学龄期儿童,围绕慢性病防控和学习效能提升,推出学业优化套餐,全面排查健康与学习适应问题。”
市中医院第二届暑期脊柱侧弯训练营刚落幕。“孩子以前走路总含胸,现在站姿挺拔了,体育课跑步比以前轻松多了!”市民陈先生的女儿小诺是训练营三期学员,经过四周专业训练,她原本轻微的脊柱侧弯度数明显改善。市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孔祥颖介绍,训练营原定仅两期,因报名火爆追加至三期,21名学员均通过姿势矫正训练、中医特色疗法和健康教育,实现了体态优化。
心理疏导化解“开学焦虑”
“一提到上学,孩子就说肚子疼、头晕,去医院检查又没毛病,这可怎么办?”近日,市民刘女士带着9岁儿子小轩,到市二院心理门诊就诊。经过心理测评和沟通,医生刘莉发现小轩因暑假作息混乱、担心新学期学业压力,患上了“开学焦虑”,进而引发躯体不适。
“每年开学前后,这类案例会明显增多。”刘莉表示,很多孩子假期养成晚睡晚起的习惯,开学后要突然适应早起上学、遵守课堂纪律的规律作息,再加上对新学业的担忧,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引发身体不适。
针对“开学焦虑”,刘莉给出建议:家长可根据学校作息,细化孩子的日常安排,比如固定起床、睡觉、学习和休息时间;多和孩子聊一聊校园趣事,一起制定简单的学习小目标,减少孩子对新学期的抵触。“家长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开学、强调成绩,要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当孩子吐槽校园生活时,耐心引导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
科学养护助力健康成长
“每天保证1小时户外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缓解开学后的学习压力,调整精神状态。”市一院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崔欣华表示,开学后,学校会开展跳绳、篮球等多样化运动,放学后,家长可带孩子到小区或公园活动半小时到一小时,避免孩子放学后直接久坐写作业,让身体得到放松。
饮食方面,崔欣华建议家长为孩子搭配“均衡三餐”:早餐注重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豆浆,搭配全麦面包或杂粮粥,保证上午上课有精力;午餐保证主食、肉类和蔬菜的合理比例,及时补充能量;晚餐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睡前吃零食。
作息调整则是切换“开学模式”的关键。“小学生每天应保证10小时睡眠,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崔欣华提醒,开学后家长要严格监督作息,比如晚上9点半让孩子准备睡觉,睡前半小时关闭所有电子产品,可陪孩子读绘本、听轻音乐,帮助身体和大脑放松,避免因熬夜导致第二天上课犯困。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