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洪,灌云人,1945年参加革命,为抗日地方武装传递情报,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曾是灌云县伊山区部队战士、县大队通讯员、独立团司号员、30军89师警卫连警卫员、30军炮兵团4连战士等,荣立二等功一次。
(□ 庄婷婷 戚跃潇 靳春明 沙庆祝)走进杨维洪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摆满奖章和老照片的展示柜,92岁的杨维洪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讲述起那段烽火岁月,他记忆犹新。
战火童年:12岁“小洋人”回乡投身革命
“我的老家是灌云县侍庄乡小杨庄(现侍庄街道侍圩村),我出生在上海,父亲是黄包车夫。因日寇侵占上海难以维生,1945年初,12岁的我便随父亲回到老家灌云。”那时,杨维洪的父亲在当地游击队当炊事员,他常跟随父亲去游击队驻地。“我亲眼看到共产党为百姓办好事,深感共产党真是人民的大救星,那时我立志要参加革命,坚定地跟党走。”杨维洪回忆道。
不久,组织看中杨维洪的机灵,对他父亲说:“我看你家儿子聪明伶俐,为我们送送信怎么样?”杨维洪一听,眼睛一亮:“我早就想参加游击队了,保证能完成任务。”从此,他成为一名地下通讯员,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提起当年传递情报的事,杨维洪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那时候的伊山镇是敌占区,镇里有我们的地下党同志,我负责接头的一名地下党员叫潘辟,他30多岁,我都叫他潘大爷。他将收集到的日军情报交给我,游击队的指示我也及时送给他。”杨维洪的“优势”很特别:“我在上海长大,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日军听不懂,他们以为我是外国人,还称我是‘小洋人’。”
凭借这层“掩护”,他进出城畅通无阻。
当时,杨维洪通常把情报藏在鞋子里,“和潘大爷接头时,我不直接递交,而是在他家门前玩耍或喊叫发出信号。对方会意后出来,引他到僻静处交接。每次成功传递情报,我都乐滋滋的,心想又为革命出了一份力。”
烽火岁月:战场上一次次吹响冲锋号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维洪所在的游击队并入正规部队,他被安排担任司号员。毫无基础的他勤学苦练,“别人休息我不休息,在外面练吹号,晚上睡觉都背号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熟练掌握了冲锋号、宿营号等多种指挥号音。
从此,杨维洪的青春便与军号声紧密相连。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他吹着冲锋号一路征战,直至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为司号员,每一次,只要首长下令,他便第一时间跃出战壕,冲上高处吹响冲锋号,嘹亮的号声激励着战友们勇往直前。
在一次激战中,敌军猛烈炮火阻断了进攻,危急关头,杨维洪不顾枪林弹雨吹响冲锋号,打乱了敌军阵脚,战友们乘势冲锋歼敌,他因此荣立二等功。
战场上,司号员是首长的“耳朵”和部队的“指挥棒”。“打仗的时候我们司号员紧随首长,只要号声响起,敌人就知道了我们的位置,子弹或炮弹就呼啸而至。”杨维洪回忆道,“一次,我的冲锋号刚刚响起,敌人的炮弹就砸了过来,我命大,只被炮弹擦破了一块皮,而我身边有2名战友不幸牺牲了。”
后来,为了不在战场上暴露首长位置,杨维洪就改为躺在地上吹冲锋号。“一路吹着,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谈及牺牲的战友,老人声音哽咽,眼含热泪:“胜利是无数不怕死的战友用生命换来的,冲锋号响起,前方再险,他们都毫不畏惧地往前冲。”
不忘初心:一张来自中组部的党费收据
硝烟散尽,杨维洪的人生翻开新篇。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杨维洪先入军校学习,后转业至黑龙江宝泉岭农场、鹤岗煤矿工作。“1958年,在鹤岗煤矿完成一项爆破工作任务中,我还立了一次大功。”后来他调回家乡灌云,在县教育局工作,又先后担任燕尾镇、伊山镇党委书记及县外贸局主要领导等职。1993年7月,他从县总工会离休。
杨维洪对党的赤诚,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在他心中,党的恩情重于泰山,永志不忘。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91岁高龄的杨维洪怀揣着对党最深沉的热爱与感恩,郑重地向党组织交纳了一笔17500元的“特殊党费”。当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党费收据送达他手中时,老人激动不已:“我太感动了,没想到这点心意能传到中央,党和政府对我们老兵关怀备至,衷心感谢党和政府!”
如今,杨维洪老人儿孙满堂,家庭和美。更让他欣慰的是,晚辈们都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八十载光阴流转,昔日穿梭于烽火线的小通讯员、战场上传令的司号员,已是满头华发。但那激越的号音已融入血脉,化为对后辈的殷殷期许。他时常语重心长地叮嘱儿孙:“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你们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