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华 刘静 丁冉 孙荪 赵飞)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初秋时节,我们走访港城多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追寻革命足迹,感受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板浦秋园、安峰山烈士陵园、海州二营巷、磨山烈士陵园、灌南“红色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如同一座座精神灯塔,将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凝练成可感、可触、可学的生动课堂。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史料陈列,而是承载着先烈信仰、传递着爱国情怀的“活教材”,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沉浸式体验中,与历史对话、与精神共鸣。
触摸历史温度
在实境中感悟先烈初心
在板浦秋园,最先触动人心的不是文字展板,而是那些带着岁月伤痕的实物遗址。地下室水牢的墙壁上,锈迹斑斑的铁链仍保持着当年锁缚爱国志士的形态。这里原是1937年国民党淮北盐务稽核所建造的防空洞,1939年日军占领板浦后,将其改造成迫害同胞的“地狱”。讲解员任雨婷介绍,曾有数百名爱国志士在此遭受严刑拷打后英勇就义,曾一度“白骨成山”,日军甚至在此举行刀劈活人比赛,1941年就曾一次屠杀过11名中国同胞。如今,水牢内的铁链、斑驳的墙面,远比文字更能让人感受到侵略者的残暴与先烈的坚韧。
不远处就是日机轰炸板浦遇难同胞纪念碑。2008年5月20日,为纪念日机轰炸板浦暨70多名同胞遇难70周年,这座纪念碑正式落成。碑文中清晰记录着1938年5月20日的劫难:4架日机空袭板浦,投下40多枚炸弹,城中当铺、盐运公司、城北“小人堂”(慈善育婴堂)皆被炸毁,“小人堂”内近40名老人、妇女和孩子无一生还。日军连续轰炸4天,炸毁房屋700多间,崇庆院、盐义仓、“二许”故居等古建筑群化为废墟。
秋园内,苏光烈士纪念碑庄严矗立。在苍松翠柏映衬下,大理石碑身诉说着苏光烈士“不为名利诱,不为威武屈”的一生。1936年,苏光从运河乡村师范学校毕业时,就在自传中写下这句豪言;1940年,他强忍妻女病逝的悲痛,冲破日伪封锁投奔抗日民主根据地;1946年9月27日,为掩护战友撤退,27岁的他在程七圩庄头中弹牺牲。
如今,秋园附近的苏光小学、苏光烈士故居,与纪念碑形成红色教育矩阵。退休教师骆公辅在板浦从事红色宣讲20年,他四处走访搜集史料,用生动的故事,帮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让秋园成为浸润红色文化的课堂。
聆听英雄故事
在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
东海县安峰山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塔下陈列着坦克、大炮等军事装备,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令人动容的是,这些钢铁巨物旁边,经常能看到附近居民带着孩童在此玩耍。孩子们在坦克旁追逐嬉戏,老人们在长椅上闲话家常,生与死、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奇妙地交融。
“我要向烈士叔叔们学习,做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正在坦克上玩耍的小男孩说。他的爷爷在一旁微笑颔首:“经常带他来,就是要让他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种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让庄严的烈士陵园焕发着勃勃生机。
走进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只见珍贵的历史文献、档案、照片,搭配版画、油画、实物陈列,再现了东海人民的革命历程。在冯菊芬纪念亭,读着她令人动容的故事:1909年出生的她,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海县白塔埠地区最早的女党员,发起妇女解放运动,1930年 9月4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1岁。
群英阁则记录着一场惊心动魄的阻击战。1948年9月5日,苏北兵团35旅104团二营在营长曹石亭指挥下,于安峰山以南阻击黄百韬第25军3个师的敌人。激战一昼夜,战士们打退敌人5次冲锋,打死打伤敌人300多人,4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为解放济南赢得宝贵时间。如今,40余名烈士的忠骨集中安葬于此,群英阁成为他们英勇无畏的见证。
在距离安峰山50公里外的磨山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张新坤每天都会沿着山路巡查,擦拭烈士纪念碑上的名字。这座位于东海县石梁河镇界埃村、苏鲁交界处的陵园,埋葬着310名烈士。陵园内的抗日烈士纪念塔,东侧镌刻着杨庆福等123位海陵独立团战士的名字,西侧记录着樊彦英等87位地方民兵的英名。
张新坤介绍,这里有一位守陵的老人张近会。1964年,19岁的张近会接过村书记“改造荒山、守护山林”的嘱托,带领100余位村民开展三年植树造林工作,每天徒步推车七八十里,日栽种马尾松1000多棵,将3000多亩荒山变成人工林场。上世纪70年代末,张近会成为护林员,每年步行3万多公里巡山;2011年东海县实施“慰烈工程”,将散葬烈士迁入磨山陵园后,他又转型为守陵人,曾为制止不法分子盗挖陵园建筑材料被打成肋骨骨裂。如今,张近会年事已高,但仍时常来到陵园清理杂草、擦拭石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的坚守,让“守护英烈”成为磨山最动人的精神传承。
激活红色基因
在创新中砥励前行
海州古城二营巷藏身于一片繁华街市中。从热闹的市集拐进小巷,仿佛瞬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是古朴的民居,偶尔有居民骑着自行车慢悠悠地经过。红色驿站就坐落在这条静谧的巷子里,与门外充满烟火气的居民街道形成鲜明对比。1927年秋天,连云港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在此建立。驿站以时间为主线,用图文形式展示海属地区党组织从萌芽、壮大到不屈抗争的历程,从五四运动时期板浦籍学生汪德耀参与领导学生罢课,到1928年中共板浦小组建立,再到1948年海州解放,每一个重要节点都通过生动图文呈现。
驿站还创新开展互动活动。在五四青年节期间,海州街道新建社区联合本地高校,举办参观活动。老党员志愿者带领青年党员参观展厅,讲解海州革命先烈的事迹,大家不时驻足观看、认真聆听,参观后还与老党员深入交流。“红色故事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激励前行的力量。”海州街道党建办工作人员江洋感慨。驿站启用以来,受到居民热烈欢迎,成为 “家门口的红色教育阵地”。
在灌南县张店镇马台村,“红色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保持着最初的模样。泥巴筑起的房屋,茅草覆盖的屋顶,仿佛将时光定格在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基地由革命陈列馆、地下联络站、红色文化廉洁教育馆、灌云县委办公旧址、党校等板块组成。基地用微电影还原1932年李保青母女为灌云县游击大队绣红旗的故事,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通过影像语言变得生动鲜活。
此外,基地还将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结合,为周边困难群众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30万余人,承接团队 500余批,先后获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首批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成为全市乃至省内周边地区党员干部接受革命教育、赓续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港城的这些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让我们铭记历史,更让我们思考如何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从板浦秋园的实物遗址,到安峰山的英雄叙事;从磨山的守护传承,到二营巷、上马台的创新表达,它们用不同方式讲述着同一个主题——铭记历史、致敬英雄、开创未来。当参观者的脚步走过这些红色场所,当孩子们的目光停留在先烈的遗物上,当青年党员的誓言回荡在纪念塔前,红色基因便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成为推动港城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