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战旗永扬 薪火不息——“青口十八勇士”精神力量的跨时空传承


□朱萍  李晓敏跨越八十余载,当1941年3月的隆隆战火和硝烟远去,火叉巷,这条位于赣榆区青口镇的小巷,却因“青口十八勇士”的英勇事迹,向我们默默传递着永不磨灭的韧性与信仰。

来到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我们透过玻璃展柜,能看到一面签满名字的红色战旗与勇士孟兆阁使用过的小黑板陈列其间,相依相伴。战旗上密密麻麻的签名,是新时代官兵的铮铮誓言,小黑板泛白的纹路,是穿越烽火的英雄印记。

一面旗

军营与故里的精神联结

今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大阅兵将隆重揭幕。据央视报道,2015年在“九三胜利日大阅兵”中驾驶首辆坦克驶过天安门广场的“坦克兵王”丁辉,今年将再次踏上这一荣耀征程。

鲜为人知的是,8年前的2017年3月26日,在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开馆仪式上,丁辉与连队指导员马海涛一同作为38集团军“青口十八勇士连”连队代表,亲手将一面签满官兵名字的“青口十八勇士连”荣誉战旗赠予纪念馆。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1941年那个血色黎明。在青口战役最惨烈的火叉巷,十八名年轻战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用血肉之躯筑起最后防线。“青口十八勇士”的壮举,是连云港抗战史上的璀璨丰碑。战后,八路军山东军区将十八位勇士所在的教导二旅六团一连命名为“青口十八勇士连”,并授予了荣誉战旗。后来部队历经整编换防,从齐鲁大地移防燕赵平原,但战旗上的英雄精神始终在代代官兵血脉中奔涌。

山水流转,战旗飘扬。2000年和2001年,赣榆党史工作人员葛华,为了搜集史料,两次前往保定联系连队,一封封书信在苏北与河北之间穿梭,字里行间全是对英雄的敬畏,双方结下深厚的情谊。

2015年的“九三胜利日大阅兵”上,一面鲜艳的“青口十八勇士”荣誉战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受阅部队将士高高擎起,昂首阔步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庄严检阅,尘封的历史“活”了过来。为了让英雄故事被更多人记住,2016年初,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修建工作启动,布展史料搜集成了头等大事,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前往相隔700多公里的“青口十八勇士连”。

当年3月,青口镇派了3名代表前往保定。“刚到部队门口,就看到战士们列队迎接,连长握着大家的手说‘英雄故里的人来了’。”葛华虽未参与此次寻访过程,他从参与寻访的人员口中听闻了这一细节,并向我们转述。

临走前,部队指战员们连夜做了一件事:全连多名官兵,在一面新制的战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他们不能亲自去青口,但要让名字陪着英雄“回家”。旗面上,有老战士刚劲如松的笔锋,有年轻官兵青涩的笔画,每一个名字都似一团炽热的火种。

如今,这面战旗,每天都有参观者在展柜前驻足,它不再是一块普通的织物,而是军营与故里的精神约定,见证着英雄精神在两代军人之间的传递。

一座馆

凝固在砖石上的民族记忆

早上六点半,大二学生孟庆国准时从家里出发,坐一个小时公交到赣榆区,再转一趟车到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八点半前准时上岗。“我在郑州上大学,今年暑假,我在纪念馆做志愿者,每天下午六点结束工作。”穿着红马甲,孟庆国每天负责引导参观者,还为大家义务讲解英雄事迹。

“从小就听奶奶感慨八路军的不易,爸爸也常带我们去抗日山,不知不觉中,‘青口十八勇士’的故事就刻在了心里。”孟庆国说,这是他第一次在本地参加志愿活动,能为传承英雄精神出一份力,他感到无比自豪。在正式上岗前,馆里组织了两次培训,从青口战役的历史背景,到十八勇士的生平,再到战旗的故事,让他对十八勇士的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孟庆国向我们展示了纪念馆的留言簿,上面写满了参观者的心声:9岁的牟家纬用拼音歪歪扭扭地写下:“为什么我们能赢,因为我们有英勇的意志。”稚嫩的笔触下,是孩童对英雄精神最纯真的理解。

13岁的陈奕诺写下:“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孩童们的文字里,透着与年龄不符的庄重,展现出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这些发自肺腑的文字,构成了孩童与英雄之间最动人的对话。

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馆长徐志向我们介绍:“目前纪念馆重新布展的方案确定,工作人员正在精心打磨布展大纲的细节。”今年7月7日,在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党员代表、学生代表、退役军人以及社会各界代表齐聚一堂,以主题演讲、沉痛哀思革命先烈的形式重温了“七七事变”的烽火和青口战役的硝烟。

一抔土

从家族到山河的信仰传承

“我想知道你的名字,我想找到你的家人。”2019年4月3日,连云港发布推出一条特殊的“寻人启事”,标志着“为‘青口十八勇士’寻亲”大型新闻行动正式启动。这次寻亲,先后吸引了11个省份近百个革命老区和广大热心群众的积极参与,征集了相关信息百余条,更让山东平邑县毛家庄的孙晓家族,与84年前牺牲的英雄亲人实现了“跨时空重逢”。

当时,本报与市委党史工办、赣榆区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发起“为‘青口十八勇士’寻亲”新闻行动,经过寻访组查阅、比对相关资料,对亲属家访,一段尘封许久的家族往事终于被完整揭开:牺牲了84年的孙洪太,竟然就是全军赫赫有名的“青口十八勇士”之一。

“以前只知道大伯是‘抗战牺牲的兵’,从没想过他会是‘青口十八勇士’之一。”孙洪太的亲侄子孙晓至今清晰记得工作人员上门时的情景,那个意外的消息让全家积压多年的牵挂有了落点,也让一位只存在于长辈口述中的亲人,有了沉甸甸的英雄身份。

同年,孙晓便带着家人奔赴青口,第一次在抗日山看到了孙洪太的名字。离开前,孙家人遵循家族传统,在孙洪太牺牲的地方捧起一抔黄土,用红布层层包裹,带回平邑县。这抔浸染过英雄鲜血的泥土,是英烈与故里的联结,是家族与历史的纽带。

红色家风也是孙家最珍贵的“传家宝”。孙晓的侄子孙宝健,在家族潜移默化的红色家风中,埋下了“为国担当”的种子,大二时便主动报名参军。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孙晓更深刻地理解这场寻亲的重量:“烈士的荣光是责任,我们守的是荣誉,更是民族记忆。”孙家现有两名退役军人,村里每年给孙家送光荣牌、慰问信,他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迎接,大家还约定:每年都要一起回趟青口,到十八勇士纪念馆看看,到火叉巷走走,“让孩子们知道,英雄精神不能断”。

当年7月25日,清华大学学生暑期实践“红色之旅”支队从网络上了解到寻亲行动后,也专程赶到连云港调研,并将调研成果整合为暑期实践项目。

从军营里的战旗,到青春里的志愿红,再到家族中的黄土,“青口十八勇士”的精神,从未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它藏在战旗的签名里,藏在故里的黄土中,更藏在每一个向上成长的青年心里,这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让英雄从未远去,让精神永远闪耀。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