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萍 魏吉珂 李晓敏 徐欢)手握新农具,天空“尽在掌控之中”。在海州西郊岗埠农场绿油油的稻田之上,一架载重30公斤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女飞手徐荣站在田边,一边用眼睛观察无人机路线,一边熟练操作操控杆,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激起层层绿浪。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利落短发、条纹衬衫、牛仔裤,最显眼的,还是徐荣脚上那双沾满泥点的过膝水靴。有人说她傻,放弃城市的体面工作回来种地,也有人说她胆子大,带着一帮年轻人闯出了新路子,把智慧农业的种子撒在12万亩农田上。
炎炎夏日里,稻田里的蚊虫肆虐,徐荣无暇顾及,依旧专注地劳作。“水稻的生长周期漫长,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照料,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不容疏忽。”
“傻也好,胆大也罢,我就是一个女农民。”徐荣现在已经是连云港荣邦农业机械合作社理事长,培养出百余名飞手。守着乡土,照样能闯出新天地,就在今年,徐荣当选市劳模。
她从城市白领变为乡土追梦人
一场暴雨过后,气温迅速回到35摄氏度以上,正在接受我们采访的徐荣立刻起身,“走,现在正是水稻管理的时节,一起下地看看。”忙忙碌碌一上午过去,来不及吃一口饭,徐荣又匆匆忙忙驱车前往灌云,一家农业大户遇上难题,正等她现场解决。
时间回溯到13年前。
“你回来种地干嘛?好好的项目经理为啥不干了?”
得知徐荣要辞去市区的工作,回家种地,父亲满脸不可思议。他不明白,女儿念过书、见过世面,为什么非要回老家,重走父辈的老路。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里“以科技驱动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句话,让徐荣眼睛一亮,她看到了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另一种可能。
“这不是头脑一热做的决定,我从小在农场长大,熟悉土地,熟悉农民,这个决定有一号文件给我的底气,还有我对土地的热爱。”她说。
父亲拗不过她,只好手把手教她。
从零开始,徐荣一点点学,一点点做。她俯身辨认杂草、诊断虫害,皮肤晒得发红,手上磨出了茧,不在田里的时间就在啃书,《小麦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图谱》《农作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控》等被她翻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不是学习农业的,知道自己很多地方都欠缺,除了实践,课本上的知识也得补上。”徐荣说。
“城里不好吗?为什么回来?”身边总有人问。“我喜欢土地,农场里的饭菜香,这里也有我的根。”徐荣每次都认真回答。
渐渐地,徐荣从父亲那里接过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与土地打交道的诚意。她知道,光靠老办法还不够,她得找到新的路。
她用无人机掀起一场“农业革命”
2017年,徐荣去盐城考察,第一次见到农业无人机。只见机器一飞,药水均匀洒下,速度快、覆盖广,比人工效率高出几十倍。
“这东西,我们农场也得有!”徐荣憋着一口气。
但引进无人机,路并不好走。当时农业无人机刚刚上市,价格昂贵,没人敢试。农场里的人也犹豫,“万一打药不均匀怎么办?”“这么贵,划不来。”
但看准了无人机前景的她,横下一条心,硬是扛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成为家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徐荣一口气买了8台无人机。没有飞手,她就从农场招募待业的年轻人,跟着厂家学操作。她自己也学,从零摸起,拆电池、对频、规划航线,一步步把无人机飞上天。
“第一次飞就炸机了,无人机掉在稻田里,电池进水,维修费够买半吨化肥。”徐荣记得,那年夏天为了避开高温,飞手们从晚上6点飞到早上6点,12个小时连轴转。有个18岁的小飞手太累,眼睁睁看着无人机栽进河里。“他当时累得连操控杆都握不稳,我才意识到,这种模式必须改。”徐荣招募了更多机手,又新增了拖拉机、收割机,开启“人停机不停”模式。
徐荣心里也在怀疑自己:“这是人过的日子吗?”有一次,她累得蜷在车后备箱里睡着了,醒来时,身上盖着一个压扁的农药纸箱———是飞手们怕清晨的露水打湿她。
2019年,徐荣牵头成立了荣邦农业合作社,她组建起苏北最大的无人机作业团队。(下转第四版)
从8台到30台,再到如今70台无人机同时作业,徐荣的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农机闭环”之路,实现耕种管收全环节托管。从拖拉机整地到无人机撒肥,再到收割机归仓,全部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现在6万亩地的防治任务,70台无人机一起上,2天就能干完。”徐荣点开手机里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每台农机的作业轨迹、亩数、用药量都实时更新。通过智慧农业系统,能够实现无人耕种的智慧农业模式,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了精准科学管理。“不用天天泡在地里,数据会说话。”
她带着一群人把路越走越宽
徐荣没有停下脚步。
2020年,徐荣做了一个让乡亲们颇为不解的举动———她投入120万元流转1000亩土地,打造农业技术示范田。彼时,合作社刚成立不久,资金已全部用于购置农业机械,为凑齐流转费用,她四处凑钱。
面对众人的疑惑,徐荣态度坚定:“没有实实在在的样板田作支撑,农户怎么会相信我们的技术?”她在开始尝试用无人机直接播撒小麦种子。
这个想法遭到一片反对,尤其是她的父亲———一位老技术员。“种子撒在表面,冬天肯定冻坏!”父亲说。一旦失败,几百亩地可能绝收,损失几十万元。
徐荣没有退缩。“农业技术在变,老方法已经不够用了。”她反复试验,总结出“播撒—镇压—开沟”三步法,先用无人机撒种,再用机械压实土壤,最后开沟覆土。这样既能保墒,也能防冻。
开春后,试验田的麦苗整整齐齐冒出绿芽,没有一株被冻死。父亲终于信了。
这项技术后来被江苏省列为2022年创新案例,大面积推广。“我们现在还在试油菜播种,出苗率更高,也更省力。”徐荣笑着说。
但她最骄傲的不是技术突破,也不是自己拿了多少奖,而是带动了一群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加入这个行业。
方明月,曾是围着锅台和孩子转的全职妈妈,如今是手持无人机证和拖拉机证的“双证女飞手”。“以前在家喂鸡,老公养鱼,一年攒不下几个钱。现在我自己一年能挣20万元。”方明月说话的时候,眼睛里的光,来源于自我价值的肯定。
在徐荣的合作社,像方明月这样的“女飞手”“女地勤”还有50多人。她们配药、拌肥、操作无人机,样样在行。
徐荣还记得2019年,第一位女学员跟着她夜间打药,路过坟地时吓得攥紧她的衣角。徐荣放慢脚步,陪她一步一步走,轻声安慰:“别怕,姐刚开始也怕。”
如今,她每天还是习惯去田里转一圈。看无人机掠过绿野,看年轻人专注操作,看农户露出丰收的笑。徐荣说:“现在是我最好的时候。家庭顺畅,孩子省心,我可以把更多时间投入工作。”
徐荣,这个时尚感十足的女农民,成了田野中的“飞天能手”。她没有遵循旧路,没有安于现状,她用无人机“飞”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也让更多人看见,乡土不是退路,而是沃土。在这里,赤着脚走在田里、守着根,照样能走出一条崭新的大道。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