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赣榆“更新”记

(孙晨晨 张永进 李毅)城市,文明发展的空间,现代化建设的载体。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等重要部署。

循着城市治理的脉络,近年来,赣榆区统筹城市更新与海上新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沿海特色风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市之美,不在高楼林立,而在烟火人情。从老旧小区的“三项革命”到街头巷尾的“口袋公园”,从“看不见”的地下管网升级到“看得见”的文化地标打造……当推窗见绿成为日常,当“急难愁盼”变为“幸福清单”,这座城市正以细腻的笔触,将更新之路写在百姓的获得感里。


老小区里的“温度革命”

从“能住”到“好住”的跨越



城市更新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赣榆区主动聚焦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加快补短板、强弱项。近年来牵头实施老旧小区楼梯、环境、管理“三项革命”,分步升级改造老旧小区。

建于20年前的新世纪花园小区,在完成楼梯刷新、污水管线疏通等“标配”改造基础上,更关注“一老一小”需求:精心加装电梯,方便老人出行,规划建设游园广场,配套慢行步道、儿童滑梯、健身器材等设施,还引入医务室、菜鸟驿站等便民服务点,并进驻专业物管企业,让小区人居环境实现质的提升。

78岁的王大爷扶着新装的电梯门慢慢走出单元楼,“以前爬3楼得歇两回,现在下楼遛弯、去小区医务室量血压,方便多了。”

这种“按需改造”理念正在赣榆各老旧小区延伸。赣榆区住建局局长陈靖表示,城市更新要让百姓摸得着、看得见、享得到实惠。

“目前,我们正围绕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目标,聚焦‘四好’建设标准,稳步实施‘城中村’、老旧小区3年全覆盖改造计划,快速落实房地产新模式配套政策,统筹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等举措,探索党建引领的‘物业+生活服务’新模式,综合运用‘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等机制,着实让市民幸福感叠加升级。”陈靖说。


“口袋公园”里的“文化密码”

方寸之间藏着城市记忆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如今的赣榆,一个个镶嵌在城市肌理中的“口袋公园”,正以“小而美”的姿态,解锁着宜居生活的新密码。

作为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的点睛之笔,今年以来,赣榆区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上“见缝插绿”,计划新改建20个“口袋公园”及游园绿地,让市民在方寸之间就能触摸自然、感受惬意。目前,多个项目已竣工投用,从商业广场周边到居民小区楼下,从公共服务设施旁侧到街角转角处,这些“绿色明珠”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模样。

青龙河公园的升级改造,便是“以人为本”的生动注脚。改造后的园区里,老年朋友们在新增的健身器械上舒展筋骨,孩子们则围着滑梯、秋千追逐嬉笑,运动区里4个不同高度的篮球架,更是成了少年们的“快乐战场”。赣榆区住建部门紧扣市民需求,针对性拓展运动空间、增设儿童游乐区、优化绿化景观,让公园功能与生活需求精准对接。

随着更多公园陆续建成,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便利,城市宜居指数不断攀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韧性城市的“里子工程”

看不见的地方更见功夫



“里子”的扎实,是城市韧性的底气。赣榆区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将功夫下在看不见的细节里,筑牢城市“生命线”,让民生福祉在地下管网的延伸中、在数字系统的运转里落地生根。

一条条断头路被打通、一段段破损路换新颜,织就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让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愈发畅通;雨污分流管线在地下延伸,为低洼易涝片区筑起防汛“铜墙铁壁”,让“雨天看海”的尴尬渐成往事;“厂网一体”治污组合拳精准发力,清水绿岸的生态图景徐徐铺展,破解了治污清流的“关键密码”。

在此基础上,城市治理效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持续提升。“我们以‘智慧住建’赋能治理升级,上线工程审批、智慧物业等数字系统,搭建城乡供水、地下管网管理等数字化平台,实现城区智慧工地‘两个全覆盖’。”赣榆区公用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飞说。

与此同时,赣榆区紧扣文明城市建设,守护徐福文化根脉,科学开发秦山岛,精雕琴岛天籁,建成和安湖、白鹭等公园,串联海州湾度假区、高新园区、特色小镇等节点,既彰显海州湾自然风貌与“福城”人文特色,更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文脉赓续,让发展既有“里子”坚实,又有“面子”鲜亮。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