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 吴长宁)我们日常用的自来水,是如何从原水变成清澈安全的饮用水的?日前,我们走进市自来水公司茅口水厂(三期),一探究竟。这座今年6月刚通水的新水厂,承担我市城区40%的供水任务。在这里,我们见证了原水如何历经重重“关卡”,变为安全优质自来水的过程。
“新水厂的日供水能力达20万吨,能服务城区30多万户居民。”站在茅口水厂三期的平流沉淀池旁,市自来水公司茅口水厂综合管理人员魏琪告诉笔者,沭新渠的原水经预氧化配水池的预处理后流到这里,泥沙、细菌等杂质在此“抱团沉降”,形成颗粒状的絮凝体,絮凝体吸附杂质后,体积增大而下沉,在平流沉淀区与水“分家”被排出,洁净水则继续流向下一道工序。
经过初步净化的水,接下来要进入深度处理阶段,这是提升水质的核心环节,其采用的“臭氧+活性炭”联用技术,是水厂保障水质的关键工艺。
在魏琪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臭氧接触池区域,管道中水流与气体混合发出的声响隐约传来。臭氧发生器正稳定运转,产生的臭氧通过管道注入池中,这是深度处理的关键一步。在这里,臭氧就像无形的“清洁剂”,起到分解水中有机物、去除异味、杀灭细菌的作用。经处理后的水会进入炭砂组合滤池,完成深度处理的后半程。
接着,我们来到被喻为水厂“肾脏”的炭砂组合滤池,这是水质实现跨越式提升的重要“关口”。水流在这里先通过活性炭滤池,再穿过石英砂滤池,活性炭能吸附水中残留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异味等,石英砂滤层则是最后一道“筛网”,用来拦截水中更微小的颗粒。
茅口水厂管理人员刘振芳介绍,滤池里埋着2500根布水布气管,中央渠道上下各有60个过水孔和配气孔,这些通道如同“肾脏”的毛细血管,经过它们的作用,能达到良好的过滤和反冲洗效果,让饮用水更安全,口感也更清甜。
最后,净化后的水先进入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封闭式清水池储存,再由二级泵房内的4台大型水泵加压,清水被推入城市供水主管网的“大动脉”,继而流向千家万户。
在与二级泵房相连的水厂中控室中,茅口水厂生产运行当班人员利用在线仪表实时监测各生产环节水的浊度、余氯、高锰酸盐指数等数据,巨大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关键水质指标。其中,出厂水“浊度0.1NTU(NTU为散射浊度单位,数值越低水越清澈,国家标准不得大于1NTU),余氯0.56mg/L”的数据清晰可见,这些数字是优质供水的最好印证。
该企业还建立了班组、厂级、公司三级水质检测体系,从原水进厂到最终的出厂水,都要经历层层严格的实验室检测,确保原水、过程水以及出厂水水质全面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并优于更严格的江苏省地方标准,确保港城人民用水安全。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