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滨海抗日的胜利曙光——青口战役的不朽记忆


(王进文 顾绍扬)8月7日的赣榆区海头镇渔港码头,晨光刚为海面镀上一层碎金,渔民仲朋朋已带着大伙将一箱箱梭子蟹麻利地送上岸来。


  “今天是开海第3天,收获还不错!”仲朋朋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抹了把脸,眼角眉梢漾着藏不住的喜悦,“梭子蟹200多斤,皮皮虾400多斤,还有百十来斤八带鱼……”海风卷着鱼腥气掠过他黝黑的脸庞,那笑容里藏着的,是最踏实的烟火气。


  离渔港不远的朱蓬口海鲜市场也热闹起来,不少网红支起直播设备,镜头对准刚上岸的鲜活海产,现场开启了海鲜销售的直播模式。作为全国知名的海鲜电商重镇,这里海鲜从渔港出发,通过冷链物流直达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然而,这片充满活力与商机的土地,从1939年2月沦陷后,便持续遭到日军铁蹄的践踏。1941年3月,青口战役的第一声枪响在此划破长空——由八路军第115师统筹,教导2旅与山东纵队2旅的勇士们,正是在此揭开了这场战役的序幕。作为八路军东进滨海抗日的首次大捷,青口战役宛如穿透迷雾的晨曦,照亮了敌后抗战的崎岖前路,给滨海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筑牢了根基。


战前运筹

谋势而动的决胜之策


  走进青口镇十八勇士纪念馆,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金牌讲解员于嘉淼正在给一群充满好奇的孩子们讲述青口战役那段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


  生活在这片热土,于嘉淼听着烈士的故事长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那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他指着1941年的据点分布图,指尖划过青口、海头、大沙河等如今已是物流枢纽的地名,语气凝重:“当时日军靠这些据点织成封锁网,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彼时,八路军第115师的指挥员们正密切关注着赣榆地区的局势。扩大滨海抗日根据地,让部队能够转移到相对富庶的滨海地区解决供给问题,减轻人民负担,同时打破日军的海上封锁,打通与华中、胶东的联系,进而控制陇海路,粉碎日军的“治安强化运动”和“以战养战”计划,这些目标在他们心中逐渐清晰。教导2旅政委符竹庭、旅长曾国华和山纵2旅旅长孙继先、政委江华等组成了前线指挥部,一场关乎抗日局势的重要决策正在酝酿。


  在抗日山烈士陵园,谈起那段历史,服务中心主任贺龙广说:“当时,前线指挥部的指战员们发现,赣榆连同新浦、海州的日伪虽然有4000余人,但其中伪军占了很大比例,战斗力不强。而且在这之前,八路军没有大部队在这一带活动,日伪思想比较麻痹,一旦战斗打响,短时间内他们很难调集大量兵力增援。”此外,海边又多是浅滩,兵舰活动受限,日军海军登陆增援的可能性极小。县内的公路多为泥土路面,木桥甚多,易于破阻,迟滞日伪援军。再看作战地区,虽然是平原,但河川纵横,坟墓甚多,村落密集,林木丛生,这些都为八路军的运动作战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经过反复研究和推演,“前指”作出了果断决定:集中三倍于敌的优势兵力,采用突袭战术,趁日伪不备,发起青口战役。作战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消灭青口外围据点的日伪,进而袭入青口;第二步进逼东海,控制陇海路北地区。参战部队被分为三路纵队,一纵队主攻青口;二纵队负责解决青口以南各据点;三纵队则在青口、县城之间活动,打击前来增援的敌人。


烽烟破晓

平原激战的破竹之势


  1941年3月19日晚,夜色如墨。

  突然,一阵急促的枪声划破夜空,一纵队的战士们如神兵天降,迅猛冲向海头据点,揭开了青口战役的序幕。

  随后的几天里,八路军战士们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至23日,海头、兴庄、寺后、大沟南等据点相继被攻克。25日上午10时,总攻的号角吹响。各线部队同时行动,整个青口地区战火纷飞。老4团按照计划,由郯马奔袭大沙河,成功钳制了日军的援军,为其他部队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主攻青口的是老6团,战士们冒着猛烈的炮火,奋勇登城,以手榴弹等短兵火器迫日军退守炮楼。进攻部队一鼓作气向两翼发展,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突击部队迅速占领日军仓库,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在猛攻青口的同时,二纵队也对张城、李城等据点发起了进攻。在强大火力攻势的掩护下,战士们向伪军进行政治喊话,一声声喊话如同重锤,敲在伪军们的心上,瓦解了伪军的预防力量。最终,张城伪军300多人缴械投降,李城200余伪军一部分见大势已去,选择了投降,另一部分企图突围,但被八路军战士俘获。


  担负钳制任务的“岳州”9连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攻入青口东面的海口下口村据点时,日伪惊慌逃窜。当地群众看到八路军来了,纷纷主动上前帮忙,有的拆围子,有的破桥梁,为八路军的行动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日伪正在装运的数万斤粮食,被八路军缴获。


  25日夜,新浦的日伪派出五辆汽车向青口驰援,遭到了八路军阻击部队的顽强抵抗。26日拂晓,不甘心失败的日伪又纠集了汽车20余辆、坦克2辆、大炮4门、共400余人绕道海边,并有海军一部配合,企图从侧后攻击八路军,遭到“岳州”9连的战士们迎头痛击。激战4小时,9连按原定计划撤出战斗,胜利转移。


  日伪失败后,于3月30日集结千余人进犯,妄图报复。4月1日,进犯至城头一带,遭八路军伏击,旋即退至门楼河。是夜,八路军又猛攻门楼河的日伪,日伪狼狈退回。


光荣永续

烽火淬炼的精神丰碑


  在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青口战役主题展区,柔和的灯光洒在玻璃展柜上,映照着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


  讲解员窦晴站在展柜旁,声音清亮地向围拢的参观者讲述着它们背后的故事。“我们的祖辈,当年很多都给八路军送过粮食、抬过担架,用最朴素的行动支援着前线。”这些老物件和先辈们的事迹,无不诉说着那段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热血岁月。


  青口战役的胜利,让整个滨海地区为之振奋。


  日伪军在遭受沉重打击后,元气大伤。这场战役共攻克日伪海头、兴庄、李城子、张城子、寺后、大沟南等据点,毙日伪200余人,俘虏伪军800余人,缴获大炮3门、步枪800余支、驳壳枪40余支,炸毁汽车2辆,缴获的子弹和军用品更是不计其数。伪“剿共军”第3团被消灭,第1、2 团也遭到重创,日伪军被迫龟缩到青口、县城、大沙河3个据点。八路军乘胜向赣榆南及东海进军,陇海路以北地区大部分被八路军控制,青口战役的全部计划圆满完成。


  “青口战役的胜利,是八路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那些在战壕中冲锋的身影,那些为掩护战友倒下的年轻生命,永远值得我们铭记。”谈起这段浸染着烽火与热血的历史,赣榆区史志办副主任尹士洁指尖轻轻叩击着案头的史料汇编说道,“它不只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精神上的胜利。它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坚定决心,也为后续的抗日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青口战役的胜利,像一粒火种,点燃了滨海地区抗日的热情,让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更加坚定。各地纷纷召开祝捷大会。从此,滨海抗日根据地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并逐步建成山东抗日根据地五大战略区之一。


  时光荏苒,84载春秋流转,青口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却始终铭刻人心。抗日山上凉风掠过松柏,沙沙声响宛如英雄赞歌的余韵。烈士纪念碑上的名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静静注视着这片用生命守护的土地,见证着和平盛世的万千气象。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