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他们或失去双亲,或遭遇苦难,却对未来乐观坚强赣榆四学子圆梦大学

(记者 杨锐冰  张晶晶)张红玲在父亲种地的背影中学会坚强,以571分考上苏州科技大学;冯梓航从轮椅上的父亲身上汲取力量,用551分叩开大学校门;张玉树带着母亲“读书就有盼头”的嘱托,以532分追逐自己的环保梦想;王欢欢靠着爷爷奶奶捡废品的微薄收入,同样以532分实现大学梦。

走访这四名赣榆学子,他们或失去双亲,或遭遇苦难,却用同样的倔强将苦难淬炼成光。这些沾着泥土味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承载着个人的未来,更托举着整个家庭的希望。

苦难中的微光

父亲种地供四朵金花读书

张红玲的家,是赣榆塔山镇桑玲村最简陋的砖房之一。母亲在她最小的妹妹还未学会走路时便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父亲靠着几亩薄田和打零工,艰难地拉扯着四个女儿。

在赣榆高级中学开发区校区的尖子班里,张红玲一直刻苦努力。面颊瘦削的她每天只吃简单的饭菜,省下的钱好留给妹妹买学习资料。

今年,张红玲以571分的成绩被苏州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中考时物理满分,今年高考物理93分。”提起成绩,张红玲最自信的就是物理成绩,最遗憾的是英语,“才考了107分,不然成绩肯定能上600分。”

高考结束后,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出去游玩放松,而是回家帮父亲干农活,照顾即将读高二和初二的妹妹。她知道,自己的大学学费又是一道难关,但她坚定地说:“只要肯拼,没有过不去的坎。”

“红玲从小就懂事,从不跟别人比吃穿,只比成绩。”张红玲的大姐今年刚从安徽建筑大学毕业,还在待业中。她提起母亲时难掩伤心地说:“大学期间,没有同学像我这样的家庭,是爸爸扛起了所有……”

张红玲的父亲,一个沉默的庄稼汉,在妻子离开后既当爹又当妈,靠着几亩薄田和打零工的收入,硬是将四个女儿都送进了学校。义工协会送来的旧衣服被他洗得发白,但总是让四个女儿总穿得干干净净地去上学。

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她们。高中三年,她的学费一直由赣榆义工协会会长胡英东资助,而她身上穿的衣服,几乎全是好心人送的旧衣。

张红玲的录取通知书,是这个家庭的一束光。她选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仅因为兴趣,更因为“好就业,将来能赚钱养家”。她说:“爸爸太苦了,我要让他过上好日子。”

她们的故事,就像张红玲最爱的物理公式一样清晰:已知条件是苦难,解是光明,证明过程是永不放弃。

轮椅上的父亲

托举起儿子的大学梦

走进位于赣榆班庄镇郑接庄村冯梓航的家中,墙上“笑一笑,烦恼全抛掉”这句话,正在诉说这个家的乐观、坚强。

16年前,一场意外改变了家中的一切。冯梓航的父亲在盖房时从楼顶摔下,肚脐以下失去知觉。那时,冯梓航才上小学一年级。巨额的医疗费、瘫痪的丈夫、年迈的公婆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全部压在了瘦弱的母亲肩上。

“妈妈不离不弃照顾爸爸4年,每天帮他翻身、按摩,防止肌肉萎缩;背着他晒太阳,怕他闷出病来。”冯梓航说,那时家里仅靠每月一级伤残补助300多元以及低保生活。直到丈夫能坐轮椅了,她才敢在农闲时去打零工,“妈妈的一双手,既要种地,又要搬砖,还要给失明的爷爷喂饭、给多病的奶奶熬药。”

“生活再苦,我妈从没抱怨过,我有一位很伟大的母亲。”冯梓航说这话时,眼眶发红。这个家,是靠母亲用脊梁撑起来的。

冯梓航从小就知道,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今年高考,他以551分被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技与工程专业录取。

“父亲是我人生的天花板。”冯梓航说,从父亲身上学到最宝贵的一课,就是如何把苦难酿成蜜。当年手术欠下的十几万外债,没有压垮这个家庭;高位截瘫的噩运,反而让他们更加紧密相依。就像父亲在“残友群”里常说的那句话:“轮椅限制了我的活动,但限制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如今,冯梓航已经开始规划大学生活:勤工俭学、考取英语四六级、争取奖学金……正在读高三的妹妹也在哥哥的激励下全力备考。在这个农家小院里,轮椅上的父亲种下的花草年年盛开,就像这个家庭永不凋谢的希望。

用知识改写命运

张玉树实现自己的环保梦

张玉树的家,在赣榆班庄镇黄班庄村。父亲在他2岁时因车祸意外去世,母亲靠打零工供出他和姐姐两个大学生。今年高考,他以532分的成绩被华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录取。

在赣榆高级中学,张玉树始终保持着班级前十的成绩。选择环境工程专业,他有着务实的考量:“这个专业能实现我的环保理想,就业前景也不错。”

家里失去顶梁柱,只能靠母亲在玩具厂做工的微薄收入,供他和姐姐上学,还要照顾80多岁的外婆。但生活的重担从未压垮这个坚强的家庭,张玉树说:“妈妈总说,只要我们肯读书,日子就有盼头。”

姐姐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研究生,是张玉树最好的榜样。“姐姐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读完本科,我也要像她一样。”

这个暑假,他每天下午顶着烈日去给学生补课,用赚来的1000元补贴家用。其余时间,他就在家做饭、打扫卫生,让劳累一天的母亲能多休息会儿。说起7258元的学费,他眼神坚定:“申请了助学贷款,暑假打工也攒了些钱,一定能解决的。”

大学期间勤工俭学、争取奖学金、毕业后继续读研……张玉树早早规划起未来,就像他写在日记本上的那句话:“读书不是为了逃离贫困的家庭,而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改变它。”

爷爷奶奶捡废品供他读书

他要努力奋斗为家里“松口气”

走进赣榆区塔山镇建新村的一处农家,裸露的水泥墙和堆满杂物的屋子,记录着王欢欢一家的艰辛。74岁的爷爷和72岁的奶奶佝偻着腰,靠捡废品贴补家用———院子里那堆“宝贝”,是他们一分一毛攒下的希望。

今年夏天,王欢欢以532分的成绩被无锡职业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录取。物理91分的成绩单,是这位赣马高级中学班级前十名学子交给家人最好的答卷。“像咱家这样,不上学真没出路……”患高血压的爷爷喘着气说。

这个家的收入薄如蝉翼:土地流转年入800元,二老养老金月入不足400元。父母离异后,父亲远走湖北,母亲杳无音信。在青口打工的大姑成了顶梁柱,承担着王欢欢和双胞胎弟弟的所有费用。弟弟初中毕业便去无锡打工,渐渐断了联系;而王欢欢在大姑的坚持下,一路苦读至今。

“选电气工程,好就业!”填报志愿时,他反复查着手机。这个暑假,他帮爷奶做饭、收拾屋子。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大姑在电话里哽咽着叮嘱:“好好学!大姑努力帮你凑学费……”

9月10日就要开学了,王欢欢把通知书压在枕头下。他知道,自己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靠着爷爷奶奶、大姑的默默付出。“毕业先找工作,让家人‘松口气’。”少年眼里闪着光,“以后的路,得先问问大姑的意见。”

●徐志越、李晴分别收到10100元、9400元学费

●张红玲大一开学费用:9035元

●冯梓航大一开学费用:9615元

●张玉树大一开学费用:7258元

●王欢欢大一开学费用:8586元

●助学热线:13851291243(加微信请备注“助学”进助学微信群)。助学QQ群:157817222。

●报名条件:连云港籍2025级本科录取新生(不含免学费专业);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学生(孤儿、建档立卡子女、城乡低保子女,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家庭子女优先)。

●报名方式:助学热线报名;微信扫描二维码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8月15日。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