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蔚 通讯员 赵治菘)盛夏的灌河,波光粼粼,汽笛长鸣。近日,灌河国际码头一派繁忙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清香。巨大的抓斗如同灵巧的手臂,从停泊在岸边的内河驳船上稳稳抓起金灿灿的小麦,精准地倾倒入等待中的“中伟盛”轮货舱。汗流浃背的工人们紧盯着每一斗操作,确保“颗粒归仓”。在这里,5000吨产自灌南县的优质小麦,于7月29日从内河船直接过驳至海轮,扬帆起航驶向浙江温州。这是灌河国际码头首次装卸小麦货物,更是连云港港以“海河联运”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实质性、突破性举措。
今年上半年,灌南县小麦喜获丰收,产量创下历史新高。然而,丰收的喜悦之后,如何将仓储优势高效转化为经济效益,让钱袋子真正鼓起来,成为摆在农民面前的新课题。“粮食丰收是基础,但物流成本高、损耗大是制约我们粮食外销效益提升的关键因素。”灌南县粮食集团董事长潘同裕坦言,“传统的‘粮库—汽车—港口—海轮’转运模式,环节多、费用高,每吨粮食的物流成本能占到不小的比例,而且多次倒运过程中的损耗也让人心疼。”
面对这一痛点,市委驻灌南县乡村振兴工作队精准施策、靶向突破。工作队队长王志国介绍:“我们深入调研后,意识到必须充分利用灌南县得天独厚的内河航运资源和连云港港作为国际枢纽港的‘海河联运’通道优势。”基于这一判断,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推动港口控股集团与县粮食集团深度对接。港口控股集团迅速响应,组织专业团队赴一线考察,最终结合两地资源特点,创新性地推出“粮库—内河船—海轮”这一“一站式”运输模式,构建起低成本、高效率的海河联运新方案。
在灌河国际码头作业现场,整个转运过程高效有序。内河驳船满载小麦紧靠“中伟盛”轮,高大的门机伸出长长的吊臂。“关键就在于这‘直接过驳’。”现场指挥作业的港区九队运营中心经理卢明涛说,“我们采用的是‘重斗驻关、低落开斗’的操作法,最大程度减少粮食下落时的冲击和扬尘。同时,抓斗设计有专门的防漏装置,船舱内提前铺设了清洁的垫布,这些精细化操作能将装卸损耗控制在极低水平。”省去了汽车短驳运输和堆场周转环节,不仅大幅压缩了时间,更直接砍掉了这部分运输和仓储费用。
此次灌南小麦成功通过灌河“借港出海”,是连云港港“海河联运”优势服务腹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次生动实践。它不仅有效降低了区域粮食流通成本,让广大粮农共享发展红利,更开辟了一条高效、经济的粮食运输新路径,显著提升了粮食流通效率。
“首航成功只是起点。”江苏灌河国际港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董淑军表示,“我们将深化与灌南县粮食集团的战略合作,持续优化‘粮食海河联运’运营方案,进一步拓宽小麦、稻谷等农作物的销售渠道,为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港口力量。”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