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血色云台”铸英雄丰碑——追忆连云港保卫战


(□ 张晨晨 李晗 崔战勇  汪兴东 刘婧妍 李灵通)酷夏的东陬山上,沿着陡峭山径攀援而上,有一处石洞,洞内石壁上,一组漆红刻文映入眼帘:“倭寇犯我海疆,飞机到处逞强。为免轰炸殃及,依山筑室避将”。这是连云港保卫战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军游击队第三总队总队长胡文臣所题刻,这处洞穴即“藏军洞”。

  1938年9月,日军从高公岛方向向胡文臣部进攻,其部坚守阵地不失,直到当年冬,所部在宿迁遭日军伏击,壮烈殉国。2015年,胡文臣荣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日山烈士纪念馆内,还收录着“连云港保卫战”的历史记录。

  指尖抚摸处,当年的枪炮声仿佛穿透时空,在山海间回荡———这场历时289天的战役,破坏了日寇企图把连云港作为“徐州会战”补给线的计划,背后则是中国将士的喋血抗争,更是挺立起一座城市的脊梁。

第8军游击队一线抗敌

粉碎日军数十次进攻

  走进连云区“天河园”公墓,一处名为“军魂”的雕塑映入眼帘———5名国军战士,或端枪射击,或手持大刀,怒视一名鬼子兵。“这是当年第8军游击队、57军等驻连将士的杀敌场面。”连云街道砚航社区党委书记汪兴东说,“日军侵占港口,中国军队固守云台山,用血肉之躯构筑起多道防线。”

  1937年8月底,日本发表“遮断航行”宣言,封锁我国全部领海。此后,日军侵占连云港前方门户前三岛,部署兵力实行严密封锁。

  为何日军对连云港如此垂涎?连云区老文史专家张树庄说,连云港是陇海铁路起点、海陆交通枢纽,距日本本土较近,是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海上增兵的登陆点,占领后就能实现控制陇海铁路,支援徐州、侧击武汉作战的目的。据《连云港抗战志》载,自1937年8月至1939年3月,驻连6支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长达19个月的拉锯战。

  1938年5月20日,日军以3个大队2000余人、21艘军舰(含航空母舰一艘)兵力,对连云港发起最大规模登陆进攻。从连岛、孙家山,到高公岛、丫髻山……连云港保卫战正式打响。

  当时驻连部队里,有税警团扩编的第8军游击队,辖6个总队。1938年5月20日7时许,日军600余人从孙家山强行登陆,防守部队难以御敌,待增援到达时,阵地已失守。9时许,1000余名日军从港口正面登陆,第8军游击队迅速撤向丫髻山固守,港口被日军攻占。

  丫髻山阻击战正式打响!此山海拔242米,是日军西犯必经之地。其一部以钳式队形向山上进攻。

        经浴血阻击,第8军取得空前胜利,海州、新浦等地后方各界人士纷纷赶往前线,慰劳守军,民心大振!

  就这样,将士们日夜构筑工事,粉碎数十次进攻。攻防间歇,一组抗日石刻出现在东陬山、万寿山、东磊之上,镌刻下这支部队的峥嵘战史:“血战连云”“保卫疆土,复兴中华”……

  在著名作家巴金的抗战文学《火》中,还专门以一个角色之口,详述该部与日军争夺墟沟车站的战况:“我们用刺刀砍杀的血流成河,尸首遍地。”“等收复车站,可作战弟兄不到100人。”巴金后来在自传中提及,这段是从1943年版《连云港战史》中获得,有极高史料价值。

“红色将军”率部接防

“阵地争夺”中上演殊死肉搏

  1987年,我市文史部门工作人员拜访了80岁高龄的万毅将军。1938年3月,他就是在连云港的陇海公寓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与连云港保卫战。听闻故时景,他感慨万千,即提笔以诗祭奠此战:“大桅凌霄连岛横,朝阳出海水云彤。万人登垒御强虏,六月鏖兵屠孽龙。”

  1938年春,东北军第57军奉命南下,所辖112师驻守连云港一带,其中包括万毅率领的667团。“因第8军游击队损失惨重,5月22日,112师接替一线防务。”张树庄说。112师抵达前线后,以334旅守卫墟沟、西墅、后云台山;以336旅在朱麻附近集结,准备反攻。据《万毅将军回忆录》载,他们在孙家山、大桅尖等地,进行了阵地防御和反突击战。

  “孙家山肉搏战主要是667团打的,极为激烈!”张树庄介绍。孙家山也称洞山,东为马腰、荷花街,西为庙岭,形成一个半圆形海湾,地势险要,战略地位突出,667团所辖3个营分别把守3个制高点。

  6月18日,天蒙蒙亮,海面上尚有雾气,哨兵观察到近海有舰艇靠岸。万毅接到报告后,命令大家投入战斗准备。不一会,日军小汽艇急速向岸边驶去,见没什么动静,即登岸往孙家山上爬。此时几架日机也向守军阵地俯冲投弹。667团1营负担着正面狙击任务,士兵不顾轰炸,向日军猛烈射击。敌我双方反复交火,持续到傍晚,阵地仍在我方。

  黄昏,日军采取守势,不再进攻。天黑以后,667团决定由第3营夜袭。他们悄悄钻进敌营,在暗中见到日军,就扔出手榴弹,拼上刺刀。日军毫无防备,有的仓惶夺路跳下海,有的被炸得血肉横飞,有的被刺刀刺中倒下,肉搏战一直持续到次日拂晓。

  此后,敌我双方流传着这么一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毅)”。

  市革命纪念馆陈列部提供了一份亲历者李欣的口述资料,他时任东北军57军112师中共地下工委委员:“667团防守期间,鬼子始终没敢登陆。668团接防不久,在一营方向鬼子趁雨夜浓雾曾一度爬上岸来,我方军士哨被敌打掉,但依旧坚守阵地,与敌展开激战与肉搏……”

  惨烈战况被无数乡民见证。宿城街道建国前老党员石佃标生前接受过笔者采访。“那会八九岁,就见20多架飞机,每天早上来回撂炸弹,炸死不少村民。”他回忆,“分不清自己人,只知道穿灰军服的,一次次打退穿黄军服的。”另一位闫正玉老人还证实,幼时在山上见过不少国军战士遗骸。

  经数月拉锯战,1939年2月底,中国军队从后云台山撤退。至此,连云港地区全部沦陷。

挫败日军策应徐州会战企图

“血脉传承”点燃城市精神火炬

  连云港港内,巨型桥吊正将集装箱吊装上船,码头一片繁忙。在港口对面山麓上的“天河园”公墓内,一尊革命烈士纪念碑傲然耸立,背面镌刻的80字碑文里,“捍疆卫土  拒寇入侵”八个字,甚是雄壮。

“此战创造了对日防守作战的一个奇迹,大长中华民族抗日志气,挫败日军快速占领连云港以策应徐州会战的企图。这是中国军民的光荣,更是连云港人民的光荣!”市革命纪念馆副馆长王滨说,这方被热血浸透的热土,更需以攻坚开拓之姿,将抗战精神淬炼成城市发展的精气神!

  “我从小就知道街里有三座坟,都说是埋的当年牺牲将士。”宿城街道荷花社区的赵永敏带笔者攀上陡峭石阶,“2012年前后,区烈士陵园改扩建,三座坟就迁走了。”她指着一处掩映在植被中的破旧石砌台说:“这附近叫吴老岭,旧坟十分隐蔽,处在居民楼旁边。”

  青山处处埋忠骨,云台上下弥漫红色气息。当地各街道常态开展“缅怀先烈  砥砺前行”红色党课活动;90后社区工作者在讲述“百姓助阵”故事;小学生们也了解到抗战石刻背后的故事,纷纷在笔记本上写,“老师说,这是英雄印记。”时至今日,这组石刻也被文物部门作为实境党课教学点,年均接待主题教育团体50余批次。

  “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在漫画里发出美好愿景,海上云台山的枫树湾就是写照,曾满目疮痍的战场腹地,已成为满山红花的景点。每逢红叶节,文人雅士、各地游客汇集于此,吟诗作画、听琴游水;宿城街道还在山间打造40多家特色民宿,年收超千万,带动就业200余人,在乡村振兴路上笑傲山海……当游客们纷纷陶醉在这漫山红叶中时,先烈们是否会露出满脸笑容?

  余晖洒在连岛附近的现代化楼宇间,“保我河山”的石刻大字,与吊塔剪影构成奇妙时空对话。从抵御外侮到民族复兴,连云港保卫战熔铸的爱国情怀,正化作这座城市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与民更始的万象荣光!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