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莹 朱迅 刘茜文 通讯员 连科)昨日9时28分,满载排水量7000吨的全国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经过48小时航行,抵达母港连云港港。该船建成填补了我国船舶与海洋装备实海验证中试平台的空白。这标志着无锡、连云港共建的全国首个“移动海上实验室”正式进入海上试验阶段,江苏南北联动大文章再谱新篇。
无锡和连云港是省委、省政府“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的新“合伙人”。作为南北联动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未来”号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和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联合设计,中船澄西总装建造,于2023年10月18日开工建造。“未来”号总长110.8米,满载排水量7000吨,最大航速超15节,定员80人,续航力大于10000海里,自持力超60天,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
昨日,“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抵达连云港港。(记者 王健民 摄
“这是一艘新型绿色智能技术的试验船、深海装备支持船、‘移动海上实验室’。”太湖实验室执行主任叶聪介绍,“未来”号光主控室的操纵系统就有8个。
“未来”号从设计初期就按“乐高逻辑”设计,全身留满了标准化的“接口”,让其可以“即插即用”。这就意味着新型船舶发电机组、深海绞车、雷达等都能通过其精准可控的工艺流程,相对快速、安全地在海上或码头完成更换和集成测试。科研人员还可以借助其自带虚拟仿真先导技术,在真实换装前能先在虚拟仿真场景里演练方案。
“未来”号拥有具备绿色智能引擎。其配备环形直流闭合母排,相当于给船舶的电力供给系统修了条环形高速路,多台发电机和推进器可以随时切换接入。偶有设备罢工,电力导航会自动绕路。多相整流和变速发电技术则为船舶发动机装了个“智能大脑”,可根据用电需求,把发电机转速和输出调得精准匹配。这就意味着不管换发电机还是变频器,电力系统都能无缝对接。
“未来”号还可实现系统自主决策。其搭载自主研发的MarineNet系统,可以24小时实时监测船的状态和大海,还把数据打包传给船上的“大脑中枢”。靠着这些数据和智能算法,“未来”号能自动算最优航线躲风浪,并借助DP-2级动力定位和全航速减摇鳍,在海上平稳行驶。更重要的是该系统还如同一位“设备医生”,可以提前查找船舶安全隐患并报备。此外,其还可为更高级别的船舶自主化技术提供中试验证平台,为未来的无人船“出题考试”,能实施从传感器“小零件考生”到自主航行系统“压轴大题”的全链条实海测试。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