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晨晨 吕小明 杨泽芃)清晨的水产摊位前,顾客们正排队等候一项特殊服务———买鱼免费代杀、切片。师傅的刀起刀落间、活鱼转眼变成整齐的鱼片。“以前只卖鱼、杀鱼,有了这项代加工服务后,生意比往常更红火了。”这项看似简单的增值服务折射出传统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服务升级———从单纯售卖食材向提供生活解决方案转变,这正是消费转型背景下港城实体商业的突围之道。
痛点突围
厨房的“最后一公里”
一大早,赣榆区青口镇深港步行街某水产店门口,已经围了不少顾客,老板忙着给顾客挑鱼,一旁的师傅则专注地处理着鱼。
“师傅,这条鱼是我的,给我切成鱼片,中午要做酸菜鱼呢。”退休教师李阿姨笑着说。
师傅熟练地捞起鱼,利落地在案板上一拍,刮鳞刀“唰唰”几下,银光闪烁间鱼鳞尽去;剪刀精准插入鱼鳃,一剜一挑;刀锋顺势剖开鱼肚,内脏清理得干干净净。这还没完,只见他换上一把薄刃快刀,手腕轻抖,贴着鱼骨游走,转眼间,两片完整的鱼肉便与骨架分离。紧接着,雪白细腻、厚薄均匀的鱼片如花瓣般在刀下绽放,整齐码入保鲜盒。
“鱼好买,收拾难”曾是许多消费者的心声。李阿姨对此深有体会:“买条活鱼,回家刮鳞剖肚,厨房溅得到处是腥水,夏天味道更难散,费时费力。年纪大了,处理起来实在吃力。”
中国家庭消费调研数据显示,76%的消费者愿意为“预处理食品”支付溢价,其中25至40岁女性群体这一比例高达83%。
传统菜市场模式中,商贩与消费者的交易往往终止于称重付款。食材的“半成品化”处理环节被天然地划归家庭内部,消费者自行消化时间与劳动成本。生鲜食材买回家后所需的繁杂预处理———削皮、剁骨、择菜、清洗,成为横亘在消费者与便捷烹饪之间的一道无形屏障。这背后,折射出消费者对便捷化、精细化生活服务的迫切需求,也凸显出消费升级背景下,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趋势。
服务破局
从“一条鱼”到“一条龙”
该水产店老板介绍,处理鱼有不少门道:放血要彻底,确保鱼肉不发腥;去鳞要逆着鱼鳞方向,用专业电动工具才能去得干净;内脏清理要完整,特别是鱼腹黑膜必须刮除;鱼片厚度控制在3毫米左右,太厚影响口感,太薄容易碎。“这么多的讲究,非专业人士确实做不了。”老板坦言。
自从加了预处理服务后,该水产店的回头客明显增多,尤其赢得年轻上班族和银发族的青睐。“以前顾客买了就走,现在都排着队等我处理完,生意比去年好了近三成。”老板算一笔账:提供处理服务后,虽然增加了人工成本和水电消耗,但回头客增加了35%,总体利润反而上升。更重要的是,这项服务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当其他摊位还在比拼价格时,他已经开始比拼服务体验。
如今,市场上的“一条龙”服务已相当成熟,服务还根据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选项:想做酸菜鱼的,鱼肉片成薄片,鱼骨单独打包;想做鱼丸的,帮忙剔出鱼茸;老人买鱼可以切成更小的块;年轻家庭则更喜欢即烹鱼片。这种柔性化服务能力,让标准化流程不显得机械冰冷。
趋势所向
小服务撬动大民生
令人意外的是,这项务实服务还产生了情感联结的“意外之喜”。许多顾客在等待处理鱼的过程中与卖家唠家常,交流烹饪技巧。卖家也由此掌握了顾客的家庭构成和饮食偏好。这种互动逐渐构建起社区化的商业关系。服务经济学研究表明,当商业交易融入人际互动时,顾客忠诚度会提升3至5倍。
像“杀鱼一条龙”这样的便民服务模式并非个例。比如在肉类区,可以提供按部位分割、去骨切片服务;在家禽区,有脱毛、切块、内脏分类服务;甚至在蔬菜区,也有推出净菜配送、火锅拼盘等增值服务。
在海头镇朱蓬口海鲜市场,顾客买了新鲜海产,只需付合理加工费,就能到旁边餐馆现场烹制。十几分钟到半小时,刚从水池捞起的海鲜,便化作热气腾腾的佳肴端上桌。这打破了消费者“买易做难”的困局,让“即时享用”成为现实,大大提升了消费体验与市场吸引力。
市场上这些沾着烟火气的服务升级,意义远不止方便烹饪。它是“以人为中心”现代服务理念的朴素回归,精准呼应了都市快节奏下,消费者对家务劳动社会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
厨房“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最终抵达的是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更是城市生活品质向上跃升的清晰印记。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