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卫平 高杨 邱致乾)近日,一场特殊的“无声庭审”在灌云县人民法院仲集法庭温情上演。这是一起聋哑夫妇离婚案,承办法官邀请手语老师参与庭审,为残障当事人提供专业手语翻译和心理支持,给当事人提供一次“说”得清楚、“听”得明白的无障碍诉讼服务,最终以“无声调解”促成“和谐终局”。
坐在法庭原告席与被告席上的是一对夫妻,女方小青(化名),男方小志(化名)。他们同为聋哑人,2021年2月结婚并育有一女,婚后常因琐事争执。2023年10月,小青首次起诉离婚被驳回,近日再次起诉。庭审现场,手语老师通过手语翻译,精准转换各方信息,实现无障碍沟通。
“提起二次离婚诉求的当事人情况特殊。因书面交流受限、家属转述存在主观因素等原因,沟通成为难题。”承办法官告诉笔者,为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开庭前主动对接灌云县特殊教育学校,邀请手语教师到庭全程翻译,通过“指尖搭桥”,让聋哑当事人真实意愿得以清晰表达,确保他们充分参与诉讼。
“二次起诉往往意味着矛盾更深、积怨更重,我们深知仅靠法律解读难以化解矛盾。”法官表示。在手语老师精准翻译助力下,法官放缓庭审节奏,既用手语传递法律语言,又通过老师传达对当事人生活不易的理解及子女未来关切。随后,法官围绕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展开调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在情理法交融的“无声交流”中,双方对立情绪逐渐缓解,心结逐渐解开。经过耐心细致的沟通与协调,他们不仅清晰了解了各自的权利义务,也在无声的交流中更理解对方。最终,双方就离婚、子女抚养及探望方式等事项达成一致意见。
“孩子会想念妈妈,等你有空的时候多来看看孩子。”小致用手语“说”。当双方在调解笔录和协议上郑重地按下指印,这场特殊的离婚纠纷画上了句号。双方当事人离开法庭时,脸上少了初次诉讼时的愤懑与迷茫,多了一份释然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这场‘无声’的调解,不仅成功化解了个案纠纷,更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展现了法院在保障特殊群体诉讼权利、传递司法人文关怀上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法官表示,在以后的庭审中,法院将继续秉持司法为民理念,针对特殊群体的诉讼需求,通过启用手语翻译、简化庭审流程、强化沟通引导等举措,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让法律的阳光平等地照亮每一个角落,让司法的温度可感可触。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