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 李姗 孙小兴)艳阳当空,海风猎猎,鸥鹭掠浪翻飞。
经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铁路集散中心驶出的“一单制”铁水联运班列,在连云港港中转,换乘泉州航运公司班轮水运至广州黄埔港。
这一幕,正是连云港—徐州—淮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三年行动结出的丰硕成果。
如今,连云港石化基地80%原料产品实现港区互供、徐州工程机械通过新辟海铁联运通道加速出海、淮安食品产业园依托黄码港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样的产运联动案例在连徐淮已成常态。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三年来,三市充分发挥国际枢纽海港、国际陆港和国家内河主要港口的组合优势,推进主要枢纽间多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与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密联系。
■ 枢纽升级
从“江海动脉”到“全球枢纽”
徐州淮海国际陆港供应链服务中心的数字化大屏上,正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物流图景:海铁联运班列载着“徐州制造”驶向连云港港,码头上的桥吊正将印有“XZ”代码的集装箱装上远洋货轮。这面被誉为“数字丝路之眼”的大屏,见证着徐州这个内陆城市如何蝶变为国际物流枢纽。
借助连云港—徐州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徐州中欧班列通过西、中、东三条通道的多条线路,可通达欧亚21个国家50多个城市。两港共建海铁联运“天天班”,推行“港口功能前置”“铁路箱下水”等模式,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15%。
从“区域性节点”一跃升级为“国家级枢纽”,连云港、徐州、淮安携手,通过“资本+业务”双轮驱动,形成“东向依港出海、西向依陆出境”的开放格局。2024年,三市组团拉动“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总额超1900亿元。
三城联动正重塑区域经济版图。徐州港“北煤南运”年吞吐量突破2800万吨,连云港汽车滚装出口量稳居全国前三,淮安内河港崛起百亿级物流产业园。通过9个政府协作机制和22个企业联盟,三市建成5个内陆港区,连云港港成为中西部省份最近的“出海口”。
京杭大运河与陇海铁路交会处,轰鸣的货轮与奔驰的列车合奏着新时代的“江河交响”。随着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程的持续深入推进,这个横跨江海河铁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正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正如徐州国际陆港工作人员所说:“我们送出去的是‘徐州制造’,带回来的是全球机遇。”
■ 通道扩容
从“陆海交汇”到“丝路经纬”
“过去中亚货物走海运要耗时60天,现在通过‘连云港—阿拉木图’铁水联运专列,20天就能抵达。”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一家货代公司员工李敏介绍。2024年,仅徐工集团就通过这条跨境多式联运通道,发送货物1274标箱,节约成本超千万元。(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2024年连徐淮组合枢纽新开通7条国际航线,中欧(亚)班列开行量达1340 列,拉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突破1965亿元,同比增长 42.6%。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场站负责人葛恒学算了一笔账:“通过‘铁路箱下水’,每个集装箱减少倒箱成本2000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跨里海通道建设。2024年12月,首列“连云港—巴库”班列载着光伏组件穿越里海,货主江苏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人感慨:“这条线路比传统路径快7天,为我们抢占高加索市场赢得先机。”今年上半年,中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又一标杆项目———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项目一期先导区正式启用,为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又注入了强劲动能。
此外,连云港港与上海港合资运营相关航线,实现宁波海港功能向徐州、淮安延伸。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发挥重要作用,为中西部地区打造“出海口”并深化国际物流企业合作。目前,连徐淮枢纽已构建起四通八达的班列体系,陆海联运通道两端产业的“需求链”衔接进程加快。
结构焕新
从“传统运输”到“降本增效”
补链延链强链,循着这样的路径,连徐淮三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行动、创新作为,引领了运输结构和体制机制的变革。
“连云港—徐州—淮安”组合枢纽在全国首探铁路物流总包模式,稳定运营“连云港—淮安—淮滨”海河穿梭巴士、徐州—淮安—连云港水运集装箱班轮等航线,一年节约运输成本40亿元,减少碳排放近百万吨。
在淮安港苏淮通用码头,装载纯碱的集装箱正被吊装至内河船舶,准备满载至安徽凤阳。以前纯碱用散货车和散货船运输,现在优化运输方案实现“散改集”全程机械化作业,既降低安全风险且每年为企业节约综合成本约百万元。
据测算,连徐淮组合枢纽全年可完成铁路货运量超7000万吨、水路货运量超1.7亿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比例超81%。在徐州顺堤河作业区,长达11.6公里的铁路专用线直通码头前,工人们正在装卸发往长三角地区的煤炭。通过铁水联运,每吨煤运输成本降低15 元。
运输网络的“毛细血管”也在延伸。盐城—淮安—周口海河联运航线上,装载建筑材料的船舶络绎不绝;宿迁—徐州—青岛港际班列让苏北家具“乘着火车出海”;淮安至上海、宁波的海铁联运“天天班”,运输时效提升50%,全年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亿元。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体制机制。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数字化调度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实现集装箱智能调配,作业效率提升30%;徐州港智慧港口系统自动识别船舶吃水,年节约铁路延时费50万元;连云港“E港通”平台联通2500家企业,报关时间压缩 40%;“船讯通”APP智能排档系统让等待时间从3天缩至6小时。
当汽笛声与数据流共鸣,一幅“枢纽”变“枢纽经济”的壮美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