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 孙中旺)七月,高温来得猛烈。徐圩新区石化基地的地表温度早已过40℃,空气都被晒得发晃。方洋能源科技输变电运维部的工人顶着烈日,正在交错的电塔间行走。他们天天守着的,是头顶上头133公里的电线,还有撑起这些线的206座铁塔。电流,就在这群人的头顶奔涌。
这些电塔的高度在24米至84米之间,空中的电线把这些电塔连接在一起,在天地间绘成“线谱”。线底下的光景各不一样:有的横在没遮没挡的荒地上,有的扎在烂泥芦苇荡里,还有的得跨过下头送热蒸汽的管廊。每一处,都是巡检时要过的坎儿。
“最基本的,就是看好‘安全通道’。”运维部的王虹杰指着头顶的电线说。按规矩,电线垂直投影两侧各15米内是禁区。一旦禁区出现施工,他们必须第一时间介入,确保线路安全无虞。更常做也更要紧的,是盯着线路上的接头——那些设备连在一起的地方,需要每天监测温度。王虹杰说:“我们会用红外测温仪来监测温度,高出环境温度35%就会被判定为一般缺陷。”
笔者跟着运维团队走到一座特别的铁塔下。粗粗的输电线在这儿拐了个弯,正好跨在底下送热蒸汽的管廊上头。运维人员杜从见已经在这儿忙了好一阵。太阳直愣愣地晒着,他黝黑的脸上汗珠子亮闪闪的。他帽子戴得紧紧的,穿着厚厚的藏蓝色工装,最外层,套着一件黄色检修马甲,上面的反光条在太阳底下特别晃眼。这会儿,他正盯着一台架在三脚架上的全站仪,那仪器能量出电线离下面管廊的垂直距离。
“电线与管廊的距离不能少于6米,”杜从见的声音被热浪烤得有点哑,“这天儿太热,电线被晒得往下耷拉。”他抹了把汗,“越热,我们越得盯紧它,‘红线’碰不得!”
接着,脚步转移,一行几个人又走进一片烂泥芦苇荡。脚下的淤泥“噗嗤噗嗤”响。这儿的电线太高,红外测温仪够不着,有效距离就30米。没别的办法,几个人套上厚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水里挪,需要走到仪器能测到的地方。泥点混着汗珠,每一步都在跟这高温湿地较劲儿。
守着这电线的,就4个人。常年在外头跑,风吹日晒,4个人脸上都晒得黑黑的。他们是迎着困难的“逆行者”——风越大、雨越急、天越热,他们巡检得越勤,步子走得越稳当。极端天气对电网是威胁,对他们来说,却是得迎着往前冲的信号。
热风吹过铁塔,这4个人守护着电线,维持着石化基地里日常的生产生活。空调房凉快的风、不停运转的机器以及街上照亮回家的路灯,电流能顺顺当当输送,需要这些晒得黝黑、踩在泥里的人,在天地间织了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网。
变电箱嗡嗡地响,芦苇荡里的脚步声,全站仪对着高空微微发抖……这些在太阳底下混在一起,描绘了石化基地里最令人安心的图景。这些工人黑皮肤上的汗印子,是烈日的印记,也是这片土地对他们的认可。他们的付出,让每一度电都能顺利到达该去的地方。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