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侍敏 通讯员 葛文文)人生病了可以求医问药。植物生了病虫害,除了喷洒农药,是否也能借鉴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呢?今年42岁的时小波将中医智慧与农业种植“跨界融合”,让瓜果蔬菜回归本味。她的实践,让餐桌溢满“儿时的味道”,也为人们带来了健康与快乐。
为餐桌寻找
“绿色解方”
在东海县黄川镇时湖村的“孝天庄园”见到时小波,她头戴草帽,脚穿运动鞋,脸庞黝黑,透着健康和活力。
因为正在改造,庄园有点乱。“这里正在建土窑,用来烤果木面包,以后孩子们来了也可以自己动手。”在时小波的庄园里,所有农作物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坚持用老品种、老方法种植。自然农法孕育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
“我们对大自然干预太多,不仅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也让我们丢掉了健康。”13年前,学中医的她在做了若干年保健品生意后,毅然回到老家时湖村,在那里承包了一块土地,用自己的中医知识,耕耘出一个“绿色庄园”。
在时小波的庄园里,无论是除虫还是除草,都摈弃传统的依赖农药的做法,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庄稼地里的杂草,可以锁住水分,草根还能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营养,保留适量杂草有益无害。”她说:“杂草多了,我们才会人工拔除。无论是驱虫还是施肥,都采用自制的酵素和堆肥。在她看来,化肥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产量,但长期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产品品质和土地可持续性;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会殃及益虫,破坏生态平衡。庄园里的瓜果藤蔓、枝叶、果皮等废弃物,是天然的堆肥和酵素原料。”
这不,前段时间,时小波刚做了两桶酵素,一桶用于驱虫,一桶提供蛋白质营养。这种变废为宝的方式,不仅为“孝天庄园”里的农作物提供天然、绿色的养分来源,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些“土法子”能有效减少农药残留,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让舌尖重拾
“记忆本味”
“现在的食物没有儿时的味道,吃起来总觉得索然无味。”随着消费结构升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反而更怀念记忆中的味道。然而,当追求高产高效的“科技手段”被过度应用于农作物时,瓜果蔬菜那独特的“儿时味道”便渐渐消失了。
为了让更多人吃得健康,吃到“儿时的味道”,时小波坚持用老种子播种。老种子,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杂交选育形成,没有经过现代人工或实验室定向干预的农作物种子。它们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的饮食记忆与文化基因,虽然产量低、外形可能不够亮丽规整,但其健康安全性高,口感风味独特,最大程度保留了食物的自然本味。
时小波说:“种子是农业的根基,老种子是大自然的恩赐。再不保护,老种子就消失了。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人,守护着老种子。”时小波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建了一个“老种子保护分享交流群”,群友是天南海北守护老种子的人。大家守护着各种各样的老种子:甘肃野生老品种柴胡、云南老品种红皮花生、山西老品种黑玉米、贵州矮脚豆……这些种子用钱往往买不到。想要获得,通常需要用自己的老种子进行交换。“孝天庄园”里的很多老种子,就是时小波交换得来的。黑小麦、玉米、黄豆、西瓜、草莓、葡萄……历经农民世代耕种和自然环境的优胜劣汰,老种子通常具备更强的抗病性、抗虫性和环境适应性,能够在多样化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时小波坚持用老种子种植,让怀旧的现代人得以重新品尝到那份珍贵的“儿时味道”。
高级养生是
“顺其自然”
从跑步健身、枸杞泡茶,到各种昂贵的保健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养生成了热议话题。然而,你是否想过,真正的养生之道或许并非如此复杂?
“顺其自然,才是最高级的养生。”时小波认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让身心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提倡“食其时,百骸理”(吃应季食物)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本地食物)的理念。“其实,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时小波说,“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生长的农作物蕴含着不同的自然禀赋。人体通过摄取这些食物,吸收其精华来滋养自身。就像夏季吃西瓜,能补水消暑;冬季吃萝卜,则可消食化积、润肺止咳。”
时小波的养生理念,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者。他们追求绿色自然,崇尚道法自然,顺应生命节奏,在绿色怀抱中收获健康,拥抱充满生机的人生。每逢节假日,他们会携家带口来到“孝天庄园”,带着孩子们在土地里亲手播种,与家人一同生火做饭,体验田间劳作的乐趣。
“健康自己,健康他人。”这是时小波创建“孝天庄园”的初心。如今,她的微信好友已有六七百人,甚至吸引了北京、上海、河北等地的外地人,慕名前来感受她这片绿色农庄的魅力。展望未来,她计划将庄园里的农作物,深加工成挂面、面包等产品,发展二三产业,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绿色健康的食品。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