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兵 通讯员 万骏)近日,人社部工伤保险司转发我市工伤预防经验做法,为各省市人社部门提供参考借鉴。“十四五”以来,市人社部门积极发挥“全国工伤预防重点联系城市”“全国危化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重点联系点”带动效应,投入1600万元创新开展工伤预防工作,推动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8.8%、工伤事故发生率降低28.6%,打造形成工伤预防“连云港模式”。
我市是国家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石油化工产业安全风险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市人社部门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利用两年时间,对全市51家危化品企业、30家危化品重大危险源企业的管理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4000人次实施工伤预防能力提升高质量培训。同时,在危化品行业深入开展“创建工伤预防示范企业、创建工伤预防示范部门、创建工伤预防示范班组”等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危化品行业工伤预防水平整体提升。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高发频发是工伤预防工作的顽疾痛点。我市结合工伤事故高发企业实际,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指导培训机构“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一企一策上门实施“订单式”企业自主工伤预防培训,累计培训3147人次。同时,引导企业建立安全激励机制,鼓励一线员工积极发现安全隐患、点题培训需求。对实施效果好、工伤事故率有效降低的企业,采取通报表扬、下浮工伤保险费率等方式,激励企业做好工伤预防工作。
高危岗位是工伤预防培训对象的重中之重,市人社部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工伤事故总量、发生率和伤残等级等指标,为企业及高危岗位精准“画像”。围绕50家工伤高风险企业,发放职业健康安全调查问卷5295份,编制工伤风险评估报告50份,排查工伤风险隐患933个,更具针对性地培训风险岗位员工5000余人。依托产业园区,建立工伤预防VR体验中心,引入危化品、建筑业等19种工伤事故场景,组织高危岗位职工前往开展互动式教学,增强职工对工伤事故的感性认知。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校对 徐蕾 审核: 曹银生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