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进文 李海朋)近日,港城持续高温,不仅市民备受“烤”验,街头“汪星人”也进入情绪易躁期。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7月为狂犬疫苗接种高峰期,近期随着气温攀升,门诊接诊量已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狂犬病是一种几乎100%致命的烈性传染病,暴露后及时规范的预防处置是避免发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高温会加剧动物应激反应,犬类攻击性显著增强。” 市疾控中心急传科主管医师支明介绍。近日,因猫狗抓咬就诊的病例中大部分发生在户外公共区域,且以流浪动物伤人为主。
前不久,市民小陈在小区花园散步时,突然冲出一只小狗。惊慌失措下,小陈拔腿就跑,小狗对其左小腿就是一口,小陈不得不到医院接受狂犬疫苗注射。
“尖叫、对视、逃跑,这是街头遇犬时最危险的三大误区。”市畜牧兽医站副站长董燕萍现场演示避险技巧时强调,人类突然发出的高分贝尖叫会被犬类视为“威胁信号”,转身逃跑则可能触发其捕猎本能。
路上遇到“暴躁汪”怎么办?“要稳住,别慌!”董燕萍表示。侧身站立降低威胁感,手臂自然下垂,避免直视犬只眼睛。如犬只未逼近,以“慢动作”横向移动退出其领地范围。若遭遇扑咬,在保护自身要害(如头颈部)的前提下,可利用身边物品(如包、衣物、伞)格挡,或尽量击打犬只敏感部位(如鼻部)使其松口,争取脱身机会。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在动物间传播。人要是被感染的动物(主要是狗,猫、蝙蝠等也有可能)咬伤或抓伤,病毒就可能顺着伤口“溜”进来。潜伏期通常1至3个月,也可能更长或更短。一旦出现症状,病程往往不超过5天,病毒会沿神经快速侵袭大脑,导致致命后果。
“许多市民误以为家养宠物无须防范,实则暗藏风险。”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研究,当区域内犬只狂犬疫苗接种率达70%以上,方可形成群体免疫屏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饲养犬只必须定期接种狂犬疫苗,且需办理“犬只狂犬病免疫证明”。“这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保护家人的关键防线。”支明提醒。
支明介绍,被狗咬后,马上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流动的清水交替冲洗,每处伤口至少冲够15分钟,把病毒尽量冲走。最后用生理盐水或干净水冲掉肥皂沫,用干净纱布或棉球吸干。冲完擦干后,用稀释的碘伏或者能杀灭病毒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涂擦伤口。
随后,需尽快前往最近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疫苗、破伤风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并规范处理伤口。24小时内进行伤口处置、疫苗接种等措施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同时需观察狗的健康状况至少10日。
支明提醒,打疫苗,越早越好,尤其是头面部等靠近大脑的伤口需尽快就医。即使伤口位于其他部位,且已过数天、数周,只要尚未发病,仍需尽快接种疫苗,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