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增氧机24小时运转 无人机精准投喂 灌南县万亩蟹塘打响“高温保卫战”

(记者 袁春梅 通讯员 殷开军)连日来,持续38℃以上的高温天气给正值蜕壳关键期的灌南县万亩大闸蟹养殖带来严峻挑战。养殖户们紧急启动“高温应急模式”,通过增氧机24小时运转、无人机精准投喂、科学换水调温等系列措施,全力保障蟹苗安全度夏,为金秋丰收筑牢基础。


凌晨5时,硕项湖万亩螃蟹养殖基地已是一片繁忙。养殖大户宋成伍正在塘口巡查,随着电闸推合,200多台水车式增氧机同时启动,叶轮飞转激起层层水花,水面顿时泛起涟漪。“这些‘制氧站’能让水体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蟹苗缺氧浮头的风险大大降低。”宋成伍介绍。今年高温比往年提前半个月,养殖户们不仅全天开启增氧设备,还首次大规模启用无人机投喂营养剂和抗应激药物,精准覆盖塘口死角。


“螃蟹一生要蜕壳5次,第三、四次蜕壳恰逢夏季,是最危险的阶段。”灌南县农业农村局水产养殖技术员崔怀军介绍。蜕壳期的螃蟹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温度一旦超过35℃,螃蟹就会因耐不住高温,无法正常进食。蟹塘里的水被暴晒,水温持续升高,这对于蜕壳期的螃蟹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烤”验。


针对持续的高温天气,技术员给养殖户们开出“三控一调”的应对高温措施:控水温,每日加注新水2次,通过循环水系统将水温控制在适宜值;控溶氧,加开增氧机设备,确保水体溶氧量达标;控投喂,饲食量减半,改用高蛋白低脂饲料,减少残饵污染;调水质,隔天使用一次有益菌种,改善水质。


作为江苏大闸蟹主产区之一,近年来,灌南县不断推动养殖模式从“凭经验”向“靠数据”转型。在硕项湖基地,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温、PH值、溶氧等数据,并通过手机App预警异常情况。“去年投入的智能增氧系统,今年在高温中立了大功。”宋成伍算了一笔账:虽然电费成本增加30%,但预计成活率可提升20%,优质蟹比例更高,整体收益反而看涨。
灌南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作为重要的特色农业产业,灌南大闸蟹养殖面积达3万亩,年产大闸蟹4000吨左右。目前,全县3万亩蟹塘已全部落实高温防护措施,预计9月中旬成蟹将迎来集中上市期。“现在多流汗,秋天才能‘捞金子’。”望着塘中活跃的蟹苗,养殖户们信心满满。​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