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茜文 司伟 姚绍庄 柴晓玲)走进镔鑫钢铁,一座现代化的工厂跃然眼前。4000余平方米智控大厅内,主控人员通过工业互联网“操纵”着镔鑫钢铁全流程智能工厂高效运行。
作为国内首个基于原厂升级改造的统一平台全流程智能钢厂,镔鑫钢铁通过智能工厂管控着全厂15个大工序生产,1.8万多台设备高效配合运转,近千项智能应用让数字赋能钢铁生产变为了可能。镔鑫钢铁生产管控部门负责人介绍:“通过智能制造系统,生产数据能够实时采集、自动预警,并能精准定位问题所在。这使得我们的调度指令能迅速传遍全厂。”
赣榆是港城传统的经济大区、工业大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赣榆抢抓新机遇、精心布局新赛道,致力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明确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新老赛道上不断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今年上半年,赣榆预计完成工业投资1155亿元,同比增长15.8%。
临港产业向智向绿
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走进“国家首批绿色工厂示范企业”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四期项目的生产现场,高大的塔器直冲云霄,笔直的管线纵横交错,串联起一座石化产业“绿色工厂”。作为赣榆用能重点的炼化企业,新海石化通过采用世界一流的丙烷脱氢工艺路线,大大缓解以煤原料为主的烯烃生产工艺带来的传统能耗压力,有效减少废气、废水等污染物产生。仅150万吨/年丙烷综合利用项目就可以为企业降低综合能耗约20%,每年可节省能耗成本6000余万元。
推进临港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让“老树发新芽”,还需要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目前,赣榆集聚了一批临港产业的“新种子选手”,让临港产业链生机勃勃。今年上半年,君恒航空煤油一期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镔鑫特优钢项目已经建成投产了。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持续跟踪苏豪原油洞库、华电冷能利用等优质项目;挖潜华星等现有产业资源,系统梳理洽谈下游液态烃需求企,为产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矩阵式集群式发展
提升产业规模能级
骄阳烈烈,赣榆区墩尚镇94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现场,一片片的太阳能光伏板正将夏日的烈阳照射转化成电能。
该项目是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项目,横跨16个行政村、覆盖464个养殖塘口,总装机容量360兆瓦。该项目负责人李海波介绍,本项目光伏组件(光伏板)全部采用连云港东磁工厂生产的N型630组件,预计使用190万余片,带动15亿元左右的产值。 桩机全部由墩尚华云桩业等本地桩机企业提供,带动提升桩机企业生产量。
这是赣榆坚持强链补链延链不动摇,打造“光伏+储能”应用场景最新案例。去年,位于赣榆区的连云港东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成为横店东磁太阳能建成的第五个智能制造基地。
工业强区培育壮大制造业集群,重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赣榆经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赣榆区正积极推进东磁新能源三期、福斯特胶膜、九天焊带等项目签约落地,洛希智慧储能二期开工建设,朗卓新材料、溯驭氢能等项目建成投产,努力实现全年新能源产值过百亿。
做优载体高效服务
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烈烈海风,挡不住赣榆做优载体建设的雄心。赣榆工业发展早、企业多,然而,随着招商引资“内卷”,如何提升项目承载能力成为赣榆工业发展重中之重。为此,赣榆提出要更强决心做优平台载体,根据园区特色因地制宜完善配套设施,提升项目承载力。
海洋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多,其就加速建设1.5万吨污水处理厂,完善突发环境事件三级防控体系,打造省内一流化工园区。赣榆高新区抢抓南北共建机遇,盘活优质资源,加快建设惠榆智能信息产业园一期,启动汇联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建成智造产业园、源网荷储微电网,打造创新型企业重要集聚地。黄海粮油科技产业园聚焦大宗商品储运加工,开工建设铁路专用线、供热管网等配套工程,打造临港产业新增长极。
在做优平台的同时,赣榆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招商专项政策,精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条产业链、打造一个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今年上半年,赣榆签约项目120个,计划总投资达到303.5亿元。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