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市在“四普”中全省率先成规模运用考古勘探手段


(记者 张晨晨 通讯员 张新凯 韩峰)为加快推进我市“四普”实地调查工作,提高普查数据质量,近段时间,市普查办组织市文物考古所对全市相关古遗址、古墓葬进行辅助考古调查勘探。我市也成为“四普”工作中,全省率先将考古调查勘探手段成规模运用其中的地市。借此基本探明陶湾遗址、小村遗址等21处遗址的分布范围、地层堆积情况,为“四普”工作中,准确界定古遗址范围,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夯实了基础。

自去年“四普”工作正式启动后,我市便构建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整合市内文博机构专业人员、基层文化站骨干人员、文保志愿者等力量,组建13支128人的普查队伍。一年以来,普查员们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地方文献记载,对一些石刻密集分布区、古墓葬密集分布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的普查工作。工作中,普查队员们既沿用传统“脚步丈量的方式,走村串巷、深入田野调查,也引入航拍测绘、国土空间数据比对等技术手段,提升了普查的精准度。 

在此过程中,为了严格贯彻应普尽普、应保尽保原则,厘清部分古遗址与古墓葬群的边界,在全省范围内,我市率先开展了“普查”辅助性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去年底到今年初,我们联合各县区(板块)普查办,在市普查办的指导下,梳理勘探需求清单,并联合考古协作单位,开始实施辅助考古勘查工作。”市普查队(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张勇介绍道。  


在实施阶段,市文物普查队和相关协作单位分3个工作小组,同时对东海、赣榆、海州开展具体调查勘探工作。“整个工作大致分为四步,首先由信息采集人员查找收集文献资料,完成勘探地块遥感测量数据采集;同时勘探队负责人组织技术工人队伍准备相关工具和设备;第二步由调查人员走访地块周边进行口碑调查及实地踏勘;第三步在具体勘探过程中,我们通过现场钻探,根据土样研判遗迹性质及分布情况,并记录探孔地层堆积和包含物情况;同时拍摄勘探影像,撰写勘探日记、勘探记录,根据勘探数据绘图;最后整理勘察过程中文物标本及整理、编写勘探报告,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移交。”市普查队员李明珠介绍道。 


随着考古调查勘探的深入推进,我市诸多“情况不明”的古遗址,做了一次详细“体检”,对文物信息有了更清楚认识。例如小村遗址于1977年试掘,但未公布过完整、详细的资料,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遗址。由于历年生产和建设活动影响,相关地貌变化较大,导致对小村遗址的具体位置、实际分布范围、文化面貌等信息仍存在不少疑问。为明确遗址位置、范围、地层堆积情况,普查工作者开始对可能分布的遗址范围进行勘探,并邀请当初参与过相关工作的市民俗博物馆原馆长纪达凯进行现场指导。“最终,综合已有的考古工作,明确了小村遗址的四至范围,遗址现存面积有1.2万平方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遗址。”参与了考古勘探工作的队员陈渊明介绍。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校对 徐蕾     审核: 曹银生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