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子 刘捷)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旅游一片火爆,由工业遗存或者工业生产场景而形成的城市新地标纷纷受到人们的青睐,“文旅+工业”让各地文旅绽放出新活力。
近日,笔者走进港城工业遗产部分场景,探究港城工业遗产文旅化运营的现状、困局和破解之道,催热港城文旅领域的“工业风”。
“重商”文化
为港城留下厚重工业遗产
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连云港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所。无论是宿城的新罗村,还是海州古城发现的古瓷片,亦或是淮盐文化悠久历史都让这里聚集了一批南来北往的客商。客商云集带动了连云港商业繁荣,汤沟酒、汪恕有滴醋、板浦香肠等一些港城本土的商家纷纷打出了名号,成为客商口口相传的港城特产。
民国时期,连云港港和陇海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有着苏北“小上海”美誉的连云港逐步走向世界。汤沟酒等港城特色品牌也纷纷出海,享誉海内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锦屏磷矿、氨纶纺织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在港城落地,为连云港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的物质见证,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连云港以汤沟酒窖、汪恕有滴醋厂、锦屏磷矿等为代表的一批工业遗产,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在新时代的文旅融合浪潮中,书写了“工业锈带”向“文化秀带”的蜕变传奇。
2024年,市工信局发布关于《支持工业和信息化转型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确表示要“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在政策的引领和企业坚持下,我市的工业遗产正通过“保护性修缮+创新性活化”的双向路径,构建起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旅新生态。
工业遗产如何有效利用?因地制宜是根本。走进灌南县汤沟酒生态文化旅游区,百年老窖池群升腾起的氤氲酒气便扑面而来。作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传承着全国罕见的“老五甑混烧”古法酿酒工艺,游客可参观拌料、装甑等流程,品尝刚出甑的70度原浆(即70度原浆基酒),尽管只是用嘴唇轻抿,那厚重的酒气如同烈火,瞬间“烧满”整个口腔,那种浓烈酒香,让人不禁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于充满诗意的微醺世界,思绪也随着酒香飘向远方。
原来依托近4000口窖池(含10口明代窖池、254口清代窖池)和600余名手工酿造工匠,汤沟正打造沉浸式工业旅游体验。企业通过“酒旅融合+文化赋能”的创新模式,年接待量达52万人次,其中研学和团队占比超80%。厂区内,洪昇文化馆重现《长生殿》创作场景,沈怡方展览馆更让游客“穿越”到20世纪80年代的酿酒车间,讲述着中国白酒泰斗沈怡方先生的精彩人生和改革开放后汤沟的发展故事。“原来酿酒同酿醋有点相似。”在现场参观的上海市民王女士感叹地说,“早就听说‘开坛十里香’的汤沟酒,到了现场才知道为何能十里飘香,原来全在对古法工艺的坚守和创新中。”
凭着这种坚守和创新,汤沟酒业的汤沟酒窖接连斩获“江苏省首批工业遗产”“国家工业遗产”称号。其实在港城不仅汤沟酒业在保护开发工业遗产上有一套,汪恕有滴醋厂也入选省级非遗体验项目,锦屏磷矿则纳入市级保护名录。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我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迈入新阶段。
“工业风”关键是活化遗产
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形式。企业、机构乃至个人的加入,为工业遗产注入了新动能。
百年老字号汪恕有滴醋厂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探寻着新路径。醋文化展示馆里,300年历史的陶缸阵列中,工人正用古法翻醅。这家中华老字号不仅保留着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的“板浦醋第一”工艺,同时非遗体验项目入选江苏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项目。作为市级非遗研学旅游基地,汪恕有滴醋厂开发“醋文化课堂”等体验项目,每年接待大量研学团队。
可以说,港城拥有文化遗产的企业在规划层面精准把握工业遗存的文化资产属性,系统梳理特色文化资源,让工业文化成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的底色,然而,当前我市工业遗产开发还面临众多难题。
正如专家所说,当前,国内工业遗产旅游多聚焦空间改造,虽然筒仓、水塔、车间、家属楼等形态类似,但其承载的产业记忆、技术沿革等却并不相同,这是工业遗产旅游项目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先天条件。
汪恕有滴醋厂虽然每年吸引了一些游客参观,但总经理汪荫柏坦言:“工业旅游投入大、回报慢,我们亟须政策支持。”
怎么破局?关键是寻找本地市场连接度。作为遗产旅游资源体系当中的“小字辈”,工业遗产在社会影响力、文化辐射力与游客吸附力上无法与传统的文化遗产相提并论,但其最大优势在于,工业遗产往往具备独特的产城互动优势,即长期形成的“企业———城市”共生体系。
“我最难忘的是港城酒和港城醋。”在采访一位从港城走出的企业家时,他告诉笔者,虽然身在异乡多年,但他始终忘不了故乡灌南那飘散在空气中的酒香,忘不了父亲打来蘸着海鲜的香醋,这是他对故乡最深的记忆。
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城市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居民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通过记忆重构,增强工业遗产与当下城市居民的情感联结,能够将遗产的文化价值链转化成城市居民的消费链,这样便能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内生动力。
为此,港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优先构建“在地悦纳”机制。通过解码工业遗产的地域文化基因,将文化认同转化为情感依附,使改造项目成为城市微度假核心场域,实现了绝大多数客源来自本地的良性旅游生态。
以“小布达拉宫”的锦屏磷矿为例。作为中国化学工业摇篮和“一五”计划重点项目,这里保留着1919年的采矿机械、1956年的选矿车间以及小铁路遗址,曾为新中国建设贡献8000万吨磷矿石。每当提起这个地方,很多港城人都记忆深刻,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小布达拉宫”的打卡视频点赞量超百万。相关部门可以研究引入青年群体,打造圈层化、场景化、交互化为特征的新景观,催生锦屏磷矿圈层化消费新生态。
培育专属消费社群成为新方向
在采访中,笔者获悉汤沟酒业以4000万元改造资金撬动年旅游收入超5000万元,并积极开发IP联名。以最受欢迎的“西游IP”文创区为例,其以《西游记》为灵感设计的“红猴”“猴王”系列酒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占周边产品总销量的大半。景区还通过“汤沟开坛节”等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到这里品味舒雅浓香,共赏千年酒韵。
这些工业遗产的“活化”实践,不仅是文化记忆的延续,更催生出独特的“文旅经济学”。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汪恕有滴醋厂,虽然面临流量挑战,但凭借非遗技艺与多元化转型尝试,逐步打开市场。年接待学生及文化爱好者超万人次。锦屏磷矿遗址则另辟蹊径,开发工业风艺术街打卡点,无数喜爱拍照打卡的年轻人蜂拥而来,许多“废土风”照片在社交平台传播。
在连云港其他区域,工业的“二次生命”同样精彩:赣榆区沃田蓝莓工业研学体验基地作为集蓝莓种植、深加工与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遗产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超500人,形成“农业工业+研学旅游+乡村振兴”的复合经济模式;陇海铁路历史博物馆这座以百年陇海铁路为脉络的专题博物馆,收藏蒸汽机车头、铁轨零部件、老车票等千余件工业文物,年均吸引铁路爱好者、学生群体及家庭游客8万余人,成为连云港近现代工业史的“活体教科书”。东海县中国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中国水晶之都”产业基础,形成“工业遗产+文化创意+时尚消费”的生态体系,年吸引采购商与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水晶电商销售额突破30亿元。
这些项目以“工业基因+文旅表达”为核心,既保留了工业文明的历史肌理,又通过体验创新、业态融合激活了区域经济活力,构建起连云港独特的“工业遗产文旅矩阵”。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连云港的工业遗产保护正迎来关键转型期。一位“00后”锦屏磷矿探访者的期待则更具象:“希望锦屏磷矿能像德国鲁尔区一样,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我们需要更多工业风咖啡馆、艺术展,让历史与现代对话。”
从汤沟酒窖的酒香到锦屏磷矿的锈迹,连云港的工业遗产正在讲述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当百年窖池遇见高科技,当醋缸与研学课堂碰撞,当矿坑变身现代打卡地。这些“沉睡”的遗产正以文旅融合的方式,重新定义城市的未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工业遗产,就是守护城市的‘工业基因’,让历史与现代在连云港的山海之间续写新篇。”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