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能施工了吧?”初冬的乡野,室外已经开始“冻”人。张文卫来到石湖乡乡村振兴产业园拓展工程现场,焦急地询问项目推进情况。他内心很着急,一是想着在天气寒冷之前把工程主体建完,二是想在结束挂职之前把这些工作尽量完成。
“不做旁观者,不混日子。”这是市委驻东海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员张文卫的初心,他说:“挂职不是‘镀金’,既然来到石湖乡,就要把挂职当任职,在石湖做出点成绩。”
2021年3月,张文卫从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来到东海县石湖乡,挂职石湖乡副乡长。在石湖乡的这2年多时间里,他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运营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促振兴、抱团发展富民路。
时间倒回2021年3月,现在的产业园位置,一片萧条、破败。“十三五”期间,乡镇流转土地418亩,建起花卉蔬菜种植园区,有冬暖式大棚64栋对外出租。但因基地种植户自主经营、自寻销路,种植户收益较低,纷纷退种,很快大棚塌陷,杂草丛生。
不仅资源闲置,乡里每年还要承担5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资金。如何盘活资产,甩掉经济“包袱”,是摆在张文卫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为改善园区现状,张文卫和市委驻东海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以及乡镇党委一起商讨确定发展思路,最终党委自筹资金150万元,加上整合上级资金350万元,实现了老旧大棚的改建翻新,并新建了35栋钢结构香菇大棚,投入240万元建设集冷链、分拣、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2000平方米标准厂房。
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同步找准产业定位。到山东寿光、平度等地学习考察,邀请国家林业研究院、省市农科院实地调研,对园区土壤、水质科学检测,前期试种了小番茄、紫玉米、羊肚菌、无花果和红莓,最终因地制宜选择了小番茄、无花果和香菇种植项目。
“西红柿的效益特别好,今年我们提前了上市时间,10月份就开始卖了,现在每斤的售价在9到10元,元旦前后估计能涨到12元每斤。”产业园技术员李浩宇介绍,因为西红柿品质口感俱佳,一直是直供超市,不愁卖。
只用1年时间,园区就产生效益150万元,当年扭亏为盈。成功实现资产盘活时,张文卫又开始琢磨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民兴村。
“以往贫困村帮扶,不管是给钱还是给项目,往往会因为观念和人才等原因,很难实现长久效益。怎样才能在富民的同时实现兴村,帮助贫困村增加集体收入。”张文卫想到以村为单位,参与产业园大棚经营,技术、管理、销售都是园区负责。
党建引领、富民兴村的思路就这么打开了。乡党委着眼党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园园区管理办公室,选派5名精兵强将下沉园区。以园区管理办公室为媒介,一方面与泰合香菇有限公司等企业寻求合作,另一方面对接全乡11个村,统筹推进产业发展、项目投资、生产经营等。目前,水库、大娄、团池几个村已进园经营,乔团、廖塘、石湖、贺庄也即将入驻,每个村计划分配15个大棚,至少能获利20万元。
“在这里经营大棚,我们这是坐收渔人之利,稳赚不赔。”原先的经济薄弱村水库村支部书记李安峰笑着说,村部承包了15个西红柿大棚和5个青椒大棚,受益于这种“兜底发展”模式,村集体在这里实现了“翻身”,一年能有近40万元的收入。
支部建在产业上、资源聚在产业上、村民富在产业上,在石湖乡乡村振兴产业园,我们见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农业种植提供全过程服务,为村集体稳步增收保驾护航。
目前,这一运营模式,正在被推广应用。市委驻东海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长李永春介绍,县级层面把石湖乡村振兴产业园作为重要抓手,整合全县15个省扶持项目村1200万元资金建设大棚120个,配套3000平方米的冷链仓储物流,同步打造园区交易中心,每年能为15个村集体带来72万元收入。
随着乡村振兴产业园发展壮大,香菇、番茄、无花果等全年经营性收入可达1640万元,可吸纳200名农民参与生产经营,人均年增收3.4万元,实实在在做到既富民又兴村。(袁春梅 孙国立)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