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发放餐饮、文旅消费券,累计额度达1600万元;海南三亚投入7450万元开展消费券促消费活动;广州陆续发放1亿元“食在广州”餐饮消费券……近期,多地持续发放消费券,“真金白银”点燃消费热情。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紧俏的消费券被“黄牛”“截胡”,在网络平台上倒卖;还有一些“黄牛”勾结商家,利用消费券虚假消费,骗取补贴。(新华网)
政府发放消费券,既有利于激发消费热情、增强消费意愿、减轻生活成本、提升生活体验,又有助于激活消费市场、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市场繁荣、带动经济增长,是实打实的惠民生、促发展举措。“黄牛”截胡倒卖消费券,或串通商家骗取补贴,牟取不法利益,悖离了政策初衷,损害了社会公平,危害了经济秩序,必须以零容忍态度“围追堵截”,决不让政策“红利”变成极少数不法分子的“生意经”。
机制完善,不给“黄牛”可乘之机。明明仅限定位在当地的消费者领取,IP地址在异地的“黄牛”为啥能照领不误?二手平台上何以出现不少外地IP销售本地消费券的怪象?这就要求制度设计再严谨、操作流程再规范、运行机制再完善。限制同一用户或设备的多次申请,加强对领券用户的身份审核,建立消费券使用追溯机制,确保全流程公平、透明、可回;线上抢券与线下发放、定向发放相结合……这些呼声、建议不无参考价值。要强化“领”的普惠性,弱化“抢”的竞技性,确保消费券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需要的群众,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技术跟进,堵住可能存在的“漏洞”。技术进步是柄“双刃剑”。普通人掐点抢、多人同时抢都不管用,“黄牛”却能轻而易举得手,使用起来也很顺手,拼的是速度、用的是技术。软件能提前定时、自动抢单;模拟抢单指令,进行更密集的请求;绕过验证码、平台的防御系统,直接提交数据到后台;利用软件修改手机定位,大量领取消费券,如此等等,就要求从技术环节扎紧“篱笆墙”,既及时发现并修补漏洞,又动态监测异常交易,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让“黄牛”抢券轻易得逞。
法治亮剑,斩断伸向消费券的“黑手”。诚如有关法律界专业人士指出,截胡、倒卖消费券,涉嫌骗取公共财物,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利用消费券骗取政府补贴,还会构成诈骗罪,受到刑事处罚。不久前,上海警方破获了2起涉消费券违法犯罪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保障了消费券发放的正常秩序。商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手行动,提高“黄牛”违法成本,并加大典型案件宣传力度,以案说法、借案释法,可以起到有力震慑、有效警示效应。
监管给力,铲除灰色交易滋生的“土壤”。消费券截胡、倒卖现象的滋生,能转让、可变现是关键,因此,要在重视源头防范和过程追踪的同时,以更有力度的监管断其“后路”,让“黄牛们”及无良商家无功而返、无利可图,其中,尤其要强化平台主体责任。试想,假如二手消费券信息不能堂而皇之挂在相关平台,“黄牛”们哄抢倒卖行径怎么能如此肆无忌惮、轻易得逞?强化责任、严明监管,守土有责、尽职守责,形成治理合力、长效机制,让“黄牛”无法“薅”走政策红利、民生福利。(高谭)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