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桃红 孙岩)10月25日夜,在赣榆区韩口港码头,刚靠岸的远洋捕捞船前很快挤满了本地的电商主播,随着新鲜鱼蟹卸货,各大小直播间的“家人”们也开始了抢购狂欢。耀眼灯光下,汽笛声、吆喝声、海浪声组成了海边渔村独特的振兴交响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但对不同的乡村而言,“振兴”却有着不同的释义:是依靠旧渔网变废为宝摘掉了穷帽子的生活富裕,是一片紫菜走出小镇销往全国的产业兴旺,是生计不改、青山绿水常在的生态宜居。在赣榆区,不同的乡村虽有着各异的振兴故事,却在刚起步、发展中和产业升级时等各环节都与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用心服务 帮助渔村摘掉穷帽子
赣榆区西棘荡村是位于江苏最北端没钱、没路、没产业的三市临界村,经历了漫长的贫穷后,成功撕下过去“穷村”“乱村”的标签,成为全国文明村、江苏最美乡村、工业经济强村。对靠海吃海的西棘荡而言,这看似华丽的转身,却是植根地方的阵痛成长:过去靠一张渔网吃饭,现在全村利用旧渔网创造超20亿元工业总产值。
1999年,西棘荡时任村书记钟佰钧为了脱贫,带领村民种红提、栽洋葱进行多种尝试,却多以水土不服告终。面对村民渐冷的热情和质疑的声音,钟佰均没气馁,接着带村干部跑市场、搞调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周边渔村考察时,他发现了废旧渔网的独特价值——发展尼龙颗粒加工产业。
“我们连云港靠海,有废旧渔网资源啊。”说干就干,钟佰均背上煎饼,三顾茅庐邀请客商前来考察建厂。被诚意打动的浙江客商发现,整个西棘荡的生产动力只有一台柴油机,根本没有电!由于柴油机功率较小,将渔网压制成粉末有余做成颗粒不足,以这样的条件建工厂无疑是天方夜谭。“给我3个月,缺什么补什么,保你满意。”钟佰钧向客商打了保票。
为了西棘荡能摘下穷帽,顺利建成第一个加工厂,时任西棘荡供电所所长李祥晓立刻配合钟佰钧,组织人员进行场地勘察和测算建设尼龙颗粒加工厂所需用电量,加快审批走流程,申请免费为村内安装一台315千伏的变压器。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设备到位的施工前夕,几场大雨让西棘荡的土路烂得人走人滑、牛踩牛陷。为抢抓时间,西棘荡供电所调整起初的梯队工作组,全所人一起上,和西棘荡村出动的义务工,愣是肩扛手抬把设备运了进去,快速完成了这台315千伏安变压器的安装。
西棘荡供电所帮钟佰钧兑现了“3个月”的保票。崭新的变压器、整齐的电缆帮西棘荡拉来了100多万元的投资,加工厂当年便盈利40多万元。
旧渔网加工尼龙颗粒的技术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短短几年村里就发展起了140多家尼龙颗粒加工厂。2007年起,连云港西棘荡村每天可生产尼龙颗粒105吨,日产值达131万元。2009年起,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又陆续为西棘荡新上400千伏安公变42台、专用变130多台。
稳定的电力为西棘荡的尼龙颗粒加工产业输入了强劲动力。近年来,西棘荡投资1.2亿元建成占地面积1036亩的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循环经济产业园,“吃下”了全国80%以上的废旧渔网。为配合环保要求,助力西棘荡村产业升级,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帮助西棘荡将原先的90多台总容量3.6万千伏安的400千伏安公变、80~250千伏安专变整合成8台1250千伏安的变压器,总容量下降到10000千伏安。用电量小了,经济效益却显著提升:2022年,全村工业总产值20亿元,上缴税收从六七百万元增加到312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522万元。
“以前的西棘荡很穷,现在成了各地过来参观学习的‘明星村’。在家门口剪旧渔网每月能赚7000多元,年底还有分红,这些放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哩。”在园区上班的50岁女工张梅说。
创新服务 促进产业全面升级
西棘荡的成功有其个性,同时也有着这片土地上乡村发展的共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逐年改善地催动下,对水产品的需求大大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作为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生产基地,“中国紫菜之都”连云港每年约有70万箱烘干的紫菜销往世界各地,每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紫菜单品超5亿元,带动水产类电商销售额超100亿元。为更好地集约化发展紫菜产业,连云港在赣榆海头镇建设了江苏省最大的紫菜绿色加工产业园——占地约326亩的柘汪紫菜产业园,可容纳180套紫菜初加工生产线,年产紫菜可达50亿张。
因海鲜产业,海头镇的乡村振兴散发出强劲活力,该产业烘干、制作、存储等各环节都高度依赖的稳定供电也在创新服务模式。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连同供水、供气、通讯公司提前介入,制定了柘汪紫菜产业园电水气讯网架方案,提前将电源、水气管道、通讯基站全部布好,让园区企业实现“电水气讯开门通”。同时开创“电水气讯”上门联办服务模式,“从最初的业务报装开始,‘电水气讯’全程提供上门服务,让客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同步报装、同步勘察、同步验收、同步投运的优质服务。”赣榆区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王济发说。截至2022年11月2日,赣榆区“电水气讯”联办业务已受理22户产业园用户,顺利完成20户投运工作。
“我们还没入场的时候,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就和我们联系了,我们入场后,他们就上门给我们提供服务,线路更是提前就铺到了我们厂房门口,不仅给我们减少了成本,还给我们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日前,入驻赣榆区柘汪紫菜产业园区的一家紫菜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盛丽娟说。
紫菜仅仅是海头镇的名片之一,对虾养殖、现捕海鲜,都是它“中国海鲜电商第一镇”顶流之路上的勋章。目前,海头镇有直播网红3000多名,粉丝过百万的71户,一年卖货可达50亿元,吸纳了当地2万多人就业。今年1至5月,赣榆实现电商交易额77亿元,同比增长35.7%,快递上行量5629.6万件,同比增长34.68%,快递中生鲜件2784万件。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网红经济浪潮中,海头镇的海鲜养殖、加工、储运等企业不断增多。从2016年到现在,海头镇投资在400万元以上的集养殖、货品收集、冷冻加工包装于一体的规模化海产品加工企业,由原来的4家增加到了54家,冷链加工厂由17家增加到100多家,库容容量也已达8万吨。2022年,海头镇用电量超过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海鲜产业的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7.3%。
为护航海鲜产业发展,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加大电网基础建设投资。针对海头镇养殖户、冷库用户突然增多的情况,已新增输电线路超100千米,并同步开展线路迁移改造,对用电需求大的企业进行双回路改造。2022年7月,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完成“公变户户通”工程,增设海头镇公变117台,为海头镇海鲜产业发展保留充足用电裕度。
为保障突发状况下海鲜储存、加工等环节的电力供应,2022年10月,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在海头镇推广建成70Ah的储能单元,实现削峰填谷的同时,还能参与需求侧响应,即便线路故障,储能单元还可以持续供电半个小时。
前置服务 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正的乡村振兴不仅经济发展一个维度,生态宜居不可或缺。截至2020年,小口村对虾养殖已全部大棚化、电气化。2021年,该村南美白对虾年出售量超10吨,相比2016年超40倍。53岁的养殖户王以春指着大棚柱子上的测温仪说:“海货卖得好不好,过去看渔网,现在靠电网。这里所有设备都是用电的,一个月光电费就要1.4万至1.5万元。但收入也比以前多了起来,赚得更轻松。”
随着全电气化养殖的到来,2020年起小口村用电需求骤增,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为其新架设线路27千米,新增配变72台,有效保障了养殖户稳定供电。相比较过去依靠大量化学制剂保证虾塘含氧量的养殖方式,电力支撑的增氧机可以24小时持续运作,从源头上杜绝了对虾养殖带来的乡村水体污染。
在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电力成了经济与生态“双赢”的选择。2021年4月,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与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利用数据密度高、采集范围广、准确性强且与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电力大数据“鹰眼”,监控乡村生活污水治理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采用时间序列等算法模型梳理中台内用户用电数据,筛选出连续30天平均用电量为零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备,监测出全市216台治污设备未正常运行。截至2021年底,连云港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75%,为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核查整改提供了有力支撑。
赣榆生态环境局王祥波表示:“虽然目前的筛选条件比较粗犷,但整治的效果明显。我们还计划根据常住人口数量、居民用电量、设备用电量等多维数据,分析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非正常运行时的电量特征,研究更加细化判定条件,准确合理地监控设备运行情况。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