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娜 徐波) 10月29日 周日 上午 7:30 晴
眼下正是秋收秋种时节,上午7点多,市农业科学院水稻室专家们已经在稻田里忙着收种子。金黄的稻田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一串串稻穗上挂满了粒粒分明的稻谷。水稻团队的专家与工人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抓着稻子,随着镰刀抬起落下,一把稻子被拦腰割断,再用红绳捆扎好,就完成了收割,等待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研究。随着机械化收割的普及,如今采用传统的收割方式收稻越来越少,这幅美丽的秋收画卷难得一见。
“对这些种植面积不太大的,材料种类比较多的,就适合用人工采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收取中间材料,主要选择性状比较稳定的品种,这些都采用传统的人工镰刀收割方式来收种子。”市农科院水稻室主任刘艳介绍,“等我们收完种子以后,就会让机器来地里大面积收割,这些剩下的水稻就是我们的科研副产品,作为商品粮出售,现在已经有不少人来打听想买我们的稻子。”
阵阵微风吹来,稻穂高低起伏,淡淡的稻香沁人心脾,它们好像在说: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上午8点多,市农科院副院长王宝祥来到地里收割自己想要的水稻材料,王宝祥右手拿着镰刀,左手抓住一把稻子,熟练地割下一把水稻材料,然后拿到地头捆扎起来。“我是农民的孩子,小时候就做这些农活,我们院里的水稻育种团队一共有16人,大部分人是农村走出来的,对土地对农业科研有着深厚的感情,非常希望能够做些实事,因此也能够静下心来贴近土地,吃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苦,坐得住农业科研的‘冷板凳’。”王宝祥笑着说。
收获完水稻种子以后,科研人员按照类别将其分开捆扎,用电动三轮车运输到基地对面的试验室仓库,工人在仓库门口将新收获的材料脱粒后按照大小、数量分别装到白色纱网袋里,再送到仓库顶上的大平台上晾晒,在种子水分达到安全储藏标准后再送进仓库,10多个小仓库内已经放满了各种材料。“这些小包装里面装的是亲本材料的稻种。”刘艳指着一包包“躺”在平台上的牛皮纸袋说。这些纸袋排列整齐,正在晒着太阳。据了解,这些种子将会跟随水稻团队去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作进一步研究,开启它们新的“生命旅程”。
“11月初,我们连云港水稻试验基地的稻子将全面收割,我们在本地的水稻田的研究工作就全部结束了,接下来,我们要到海南三亚去开展新一轮的水稻科研工作。”王宝祥说。稻种从杂交编号开始到拥有真正的“姓名”,往往需要8至10年的时间,为了缩短育种周期,每年的11月左右到次年的4月底,港城的水稻团队都要像“候鸟”一样“迁徙”至海南,花半年的时间在海南三亚繁育基地试验田培育水稻新品系。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