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加快平台载体建设 增强人才吸附力——连云港人才工作系列报道之二

  

(□ 庄婷婷  张显坤)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平台是汇聚科技项目和创新人才的助推器。我市整合园区、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服务机构等多元力量,加快高能级人才载体建设,不断增强对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吸附力。

统筹多重资源

建设高端创新平台

“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集团军”创新,已成为人才与创新要素集聚的新特征。我市大力推进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产学研平台建设,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项目培育功能,加快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形成引才、育才、用才并重的“强磁场”。


  去年8月,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在我市揭牌成立,这也是全省首家获批的省海洋领域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金翔龙和他的团队就是被这一平台吸引而来。“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人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里海洋资源禀赋优越,汇聚‘港、渔、景、岛、涂、能’等多种海洋资源以及江苏唯一的综合性海洋大学,为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次我们入驻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将不遗余力地支持连云港发展海洋经济,共同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金翔龙说。


加强校地合作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高校院所是人才培育和科技创新的摇篮。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与全国各大高校院所特别是重点知名高校的深度合作,为连云港产业转型蝶变注入动力。


  北京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连云港研究中心落地港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张锦表示,将立足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和连云港发展的新契机,切实抓好北京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连云港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拓展市校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在医疗装备研制、科技成果转化、选调生招录等方面密切配合,推动市校合作取得新进展,再上新台阶。


我市持续推动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加大院所招引力度。依托中华药港、石化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深化与重点高校院所合作,加快推进盛虹先进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通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应用等环节,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设立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在连高校院所建设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各类型产学研活动200多场次,发布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2000项以上。


  “研究院和学校打通了人才双向流动的通道,解决了人才归属的后顾之忧,既给学者提供科研创新的机会,也能提供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的资源。”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建科技镇长团

挖掘产业发展潜力

  县县通大院大所,镇镇有教授博士。我市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石化、海洋产业、食用菌及海洋渔业等重点产业链,从重点高校院所、省级机关、国有企业对接一批专家教授、高端人才,高质量组建科技镇长团,为港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在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海州区科技镇长团团长李荣鹏的工作笔记里,不仅清楚地写着24名“红韵海州英才”双创人才的安置需求信息,更罗列着140余项产学研成果的推进情况。


  科技镇长团以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力企业对接优质科技资源,新建各类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430个,签订产学研合同1361份。通过招商与招才联动,人才与项目并举,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校园招聘、线上直播带岗等系列活动,积极宣传我市人才政策,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专业和人脉优势,采取按需引才、以才引才、以才荐才等方式,协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两万余人。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