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餐桌上的科技”系列报道 | 优质高产小麦让面食更可口


(□武娜 王康君)“老板,今天这个面条比以往吃的面条口感更筋道呀。”经常光顾面店的老李边吃边夸。


“你这个嘴很刁啊,一下就被你尝出来了,今天的手擀面可是换了新面粉做的。”面店老板陈师傅笑盈盈地说。


“陈师傅家用的新面粉就是我们新研发的小麦新品种——‘连麦12’加工而成的面粉,用它磨出来的面粉做的馒头和面条比过去的面粉筋道多了。‘连麦12’具有稳产抗病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的品质达到优质中强筋,适合制作面条馒头等本地区人们习惯吃的面食,比用普通中筋小麦粉做出来的口感更好。”市农业科学院小麦室主任樊继伟介绍。据悉,这是市农科院小麦室在优质抗病小麦育种方面的新突破,而这只是小麦室取得的众多成绩之一。


众所周知,不同的面制品对小麦粉的要求不同,制作面包、面条、馒头等需要优质(中)强筋小麦粉,制作饼干等糕点需要优质弱筋小麦粉。我省各生态区温、光、水、肥、土等资源差异较大,生产的小麦品质也有所区别,我省淮麦地区生态区适宜生产(中)强筋小麦。很长时间以来,本地区面粉加工企业对优质小麦的需求主要依靠外地调入,经营成本高,不利于产业发展。


“市场的需求,就是我们科研的方向。近年来,我们小麦育种团队聚焦粮食生产安全,加大抗病及优质品种选育攻关力度,多方引入优质抗病资源,通过多年多点多途径对材料的抗病性及品质进行鉴定与检测,利用多基因聚合及诱变技术进行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并将科研成果进行科技转化与推广。”樊继伟说。


在小麦实验室,笔者看到,研究优质小麦的科研人员正在利用近红外仪对育种材料进行品质检测。科研人员告诉笔者:“近红外仪可以检测蛋白质、湿面筋等物质成分,这些都是区分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因为一个品种从杂交到稳定要经过很多世代,对所有材料都进行完整的品质检测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先用近红外仪对材料进行品质初步筛选,后期稳定进入产量鉴定阶段,我们还会通过其它方法进行更详细的检测筛选。”


“针对本地区缺少优质品种、不能满足面粉加工企业需求的现状,我们不断加强优质组合配置及后续筛选,目前已有‘连麦12’‘连麦185’‘连麦186’等3个中强筋品种通过审定走上百姓餐桌。”樊继伟说。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近年来,市农业科学院先后选育出44个小麦丰产广适新品系参加各组别品种试验,6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或江苏省审定,其中“连麦12”率先实现了本地区中抗赤霉病品种突破,5个新品种(系)品质达到中强筋或是强筋标准,这些稳产抗病优质好品种为我市小麦产业稳步发展及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也让百姓的口粮更加安全。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