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日报2023年9月13日一版
编者按: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大局中,连云港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资源禀赋、良好的先行先试基础,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对连云港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寄予厚望和期许,先后5次亲自见证连云港的中外合作项目建设,并在2017年作出“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的重要指示。
十年来,我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光荣使命和殷殷嘱托,扎实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强支点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完善,强化互联互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绘就了连云港发展的精彩华章。为全面展示我市在“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中的担当作为,报道好在绘制精谨细腻“工笔画”中的港城实践,连云港日报特别策划推出《“工笔画”里看“连”通 》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报道分为《“连”通在故事里》《“连”通在丝路上》《“连”通在强支点上》3个专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跨越万里的异国异地采访、深入翔实的新闻实录,全方位展现港城抢抓“一带一路”倡议重大机遇,在新起点上笃行不怠、勇毅前行的奋斗历程和丰硕成果。今起刊发《“连”通在故事里》专题。
(□ 周莹 连发) 清晨5点,简单洗漱后,44岁的蒙奎海准备发动停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内的罐车,踏上新一轮的西行之途。
常年跑运输的他天南海北拉过很多种货物,但自从来到连云港之后就一直跑这条线路。蒙奎海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就觉得这活计不简单,很有意义。
故事得从这里说起———
2021年11月17日,第一船进口原油进入到罐区,意味着连云港盛虹炼化项目正式投产。
时任连云港市重大项目办公室主任许彬山分享这份喜悦时说:“多年没有获批的进口石油使用资质,终于被连云港争取下来了。”
短短一句话背后的故事很长,许彬山只节选了两年中的几个重要节点串起故事的主线。
2020年初春,盛虹炼化项目进入建设高峰,各种各样的装置将整个工地变成一座钢铁森林。正当所有人都盼着它快速建成时,一位特殊的客人急匆匆地闯进他的办公室。
来客是盛虹炼化项目负责人,一进门,就抛过来一句话:“许主任,等米下锅可不行啊。”
坐定细聊后,许彬山才搞清楚,对方说的“米”是指进口原油使用资质。
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需求,满足需求。市重大办不就是专门对接重大项目,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嘛!
但是,我国对进口原油使用实行行政许可制度。企业要想使用进口原油必须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并到商务部申请进口使用量。
市重大办组织人员研究办理相关资质条件时发现,国内已经多年没有企业获批这个资质了。
“走,去北京!”了解情况后,徐圩新区和市重大办分别派出了两个团队,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动车。
两个团队在国家发改委门口会合后,马不停蹄地将盛虹炼化“急迫的情况”向国家发改委汇报。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听完连云港的请求后表示:“非常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和连云港发展,但是要根据企业和项目的情况、进展确定……”
前脚刚跨出国家发改委的大门,徐圩新区和市重大办就急忙让盛虹方面赶紧提供工程进度表等相关资料,以获取国家发改委的认可。
连夜撰写报告,反复进行沟通……所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忙碌和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终于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回复:“先打报告!”
接下来的流程,可谓一气呵成。
2020年4月,徐圩新区首个报告上报至省委省政府。
2021年2月,盛虹按照程序要求开始申报。
2021年9月,盛虹正式收到国家发改委相关批复。
2021年11月17日,随着第一船进口原油进入罐区,盛虹炼化项目“原料”正式到位。
……
变不可能为可能,难题被突破,让他们欣喜备至。
不过在许彬山看来,精彩,才刚刚开始。而最精彩的时刻,当数2022年10月9日发生的另一件大喜事———
当天,从阿联酋泽库满载原油的“远金湖”轮顺利靠泊徐圩港区盛虹炼化港储码头171号原油泊位,至此,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原料进口通道全面贯通。这也标志着从波斯湾到太平洋的“一带一路”石化供应链再添中国坐标,连云港自此正式嵌入全球石化产业链、供应链中。
精彩,接连不断。
2023年5月24日,盛虹石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在青海西宁签署原材料合作战略协议,双方将在丙烯腈产品供给方面形成全方位合作。
西宁,便是蒙奎海西行之途的目的地。
凌晨1点,距离连云港市中心44公里处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灯火通明,宛如白昼。“呼叫内操,请关注丙烷塔底温度。”盛虹炼化炼油二部主任工程师刘鹏一边观察电脑屏幕上的工艺流程实操情况,一边通过对讲机下达指令。从遥远波斯湾来的原油在盛虹炼化厂区内的化工装置内剧烈反应,从原油变为了初级化工品丙烯。
凌晨2点,刚刚通过液化气分离装置生产出来的丙烯制品通过徐圩新区的管廊,输往盛虹石化产业集团在徐圩新区的下游企业斯尔邦石化。丙烷通过化学反应制成丙烯,最终变为生产碳纤维的重要材料———丙烯腈。此刻,那滴从波斯湾运来的原油已经成为每吨价格近万元的有机化学品。
它的下一站,就是跟着蒙奎海去西宁。
收拾妥当后,蒙奎海再次核查此次运输的清单:“满载30吨的丙烯腈,地点是西宁中复神鹰碳纤维基地。”
跑长途是件累活,憨厚的蒙奎海却很为这份工作感到骄傲。的确,他的付出,可关系着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打通“波斯湾到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互联互通呢!
几天之后,蒙奎海的罐车抵达西宁中复神鹰碳纤维生产基地,一条长长的装卸管道将车上的丙烯腈卸至厂区储罐里。也让中复神鹰基地负责人连峰松了一口气:“有米下锅了!”
丙烯腈是生产碳纤维最重要的上游原料。国内70%以上的丙烯腈生产厂商都在东部地区,如何寻找一条便捷的供应链体系一直是神鹰碳纤维布局西部地区重要的难关。
“经过反复比对,我们选择连云港国家级石化基地,其中斯尔邦石化是国内产能最大的丙烯腈生产企业。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双方终于签订了合作协议。”连峰介绍。
次日上午,这30吨丙烯腈通过管道被输送到碳纤维生产线上,变为以千克计算的碳纤维。
生产线旁,中复神鹰碳化二车间相关负责人李庆庆不时轻捻一束原丝,沿着原丝延伸的方向专注地检查着。这些原丝经过多段热处理后,再通过表面处理、上浆、烘干、卷绕等工序,变成了一轴轴高强度的黑色石墨纤维。它们将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身价将几何级地暴涨……
作为中复神鹰的老员工,李庆庆最近很忙,因为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生产线24小时不停工。
虽然累,但李庆庆却认为其在为国家生产“黑色黄金”(即碳纤维),他期待有一天这卷“黄金”被缠绕到中国大飞机上。
从波斯湾出发抵达连云港,经过“一带一路”沿线产业链企业的接续发力,实现了上下游产品的转化升级,走出了一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之路。
这就是一滴原油的丝路“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