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日报2023年9月7日一版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期望江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前不久,省委书记信长星在我市调研时强调,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连云港其势渐成、其时将至,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宽视野、更高标杆建设东西双向开放门户、“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奋进新征程、聚力再出发,践行“后发先至”的殷切嘱托,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突围而出,都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各个领域攻坚突破,把步子迈得更大、更快、更稳。
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努力把“后发先至”的“势”与“时”转化成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的现实成效。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连云港日报》全媒体推出“时·势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通过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采访,聚焦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记录港城各地区各领域因地制宜,奋战攻坚突破、奋力争先进位的昂扬步伐,挖掘全市上下真抓实干,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鲜活故事,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港城落地生根。
(□周莹 连发 连科)吹着海风、听着海浪声,这是夏日“海上连云港”美丽的风景。
转动的巨型叶片、自动化的LNG装卸臂,这是深蓝时代“海上连云港”的另一种风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作为国内重要的海洋城市,连云港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得天独厚。数据显示,今年我市海洋经济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75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6.2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12.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3.7%。
海洋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龙头企业如何培育并发挥示范效应,如何推进产业集群深耕联动?近日,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为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机遇与挑战并存,是海洋经济可持续转型的现在时。
向海图强,把牢时与势桅杆的连云港,终将迎来时间的巨量犒赏。
深耕“蓝色粮仓”
升级传统产业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和发展成果的综合体现,为此,我市积极地推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8月31日,连云港港港口61泊位前沿一台台不同型号的车辆有序集结,通过吊装的方式装运至“欧尼雅”轮。随着该批车辆的顺利出口,连云港港东方公司8月车辆吊装出口完成3573台,创下新的月度吊装纪录,1至8月份,累计完成车辆吊装出口18467台,同比增长99.9%。
海洋运输是我市海洋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海洋运输业的发展,“连申快航”每周箱量由年初1500标箱增至2500标箱。与此同时,我市还完善外贸航线网络,新开集装箱航线8条。上半年,连云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十位;1至7月,港口吞吐量完成1.75亿吨、同比增长10.97%,集装箱量完成334.05万标箱、同比增长15.91%。
海,是连云港的优势所在、发展潜力所在。连云港海洋资源得天独厚,不仅有现代的海洋运输业发展的空间,还有享有盛名的海州湾渔场。海州湾渔场是全国八大渔场之一,因盛产黄鱼、带鱼、梭子蟹、对虾等多种海产品而久负盛名。
9月的赣榆海头渔港,夕阳的余晖照耀着刚刚抵达岸边的渔船,一个个海鲜主播已经摆好家伙什儿,对着镜头“吆喝”起来。市发改委沿海办负责人任书毅表示,丰富的海洋资源,让我市渔业经济快速发展,海上养殖、捕捞和加工销售成为沿海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加快海洋渔业发展的同时,我市加快了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秦山岛上,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娴带着女儿来度假,她说:“这次是专门带着家人来看秦山岛的秦山神路。”近年来,赣榆区秉持“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的理念,实施了陆岛交通码头、山体防护、植被修复等智慧景区提升工程,秦山岛重焕活力。
秦山岛的变化仅是我市抢抓海洋旅游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积极地推进海洋旅游产业升级,连岛获评自然资源部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并开通连云港火车站至花果山景区和连岛景区、花果山景区至连岛景区等3条旅游直通车,让游客更加方便地抵达海洋旅游各个热门线路。
布局新兴产业
建设“海上连云港”
依海而立、因海而兴的连云港,不仅要有高质量发展的海洋经济,还需要主动为海洋优势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奋力绘就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近日,由远洋流体为山东龙口港量身定做的国内首台“智能化改造”船用装卸臂,圆满完成首船接卸作业,上演了“一键”智能对接的精彩首秀,标志着该企业在“智能流体装卸臂”制造领域迈上新台阶。智能船用装卸臂,是连云港远洋流体公司独立研发,具备自动对接速度快、装卸效率高、安全可靠性强等优势特点的智能化船用装卸臂。市科技局副局长周梦玲介绍,该产品突破流体装卸臂“智能对接”这项关键技术壁垒,引领行业革新升级,被认定为技术“国际领先”,切实提高了码头流体货品的装卸效率,为我国能源运输保障作出巨大贡献。
今年以来,我市海工装备不断取得新进展,全球最大的旋筒风帆顺利启航,国内最大功率纯电动拖轮5400马力的“云港电拖2号”取得试航证,国内首台LNG接收站撬装式自动化装车系统通过现场验收。截至目前,我市签约海洋装备项目9个,总投资101.8亿元,包括海洋装备产业园、智慧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大型船舶节能减排用旋筒风机生产线建设项目等。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了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方面,康缘药业研发涉海中药创新药2项,并引入田金洲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比如连云区积极推进南极磷虾产业园建设,磷虾生物高值化加工利用一期完成设备安装,“深蓝”号2500余吨南极磷虾粉回运并进行深加工,硕健海洋食品、昌本海洋食品、海福特预制菜生产线等一批海洋食品项目加快建设。
此外,我市还积极地向海洋要能源。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陆上升压站及20万千瓦配套储能部分已开工建设,近海光伏项目加快实施。未来,我市还将规划建设徐圩新区等综合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江苏省2021年海上风电竞争性配置项目。
市委党校教育长卢山表示,海洋经济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经过多年发展,我市海洋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发展,但当前,我市海洋新兴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尚无体量大、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这就要求我们要持续推进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要突出海洋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推进“智慧海洋”、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逐梦“希望之海”
“蓝色国土”有着无限可能,科技是激活其的核心。近年来,我市加快培育一批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科技重大专项、产学研合作方式等技术攻关,提高科研要素投入效率,抢占国内海洋科技发展制高点。
今年以来,我市以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为核心,加快集聚研发人员,加快实施科研项目。目前,该中心已经招引技术人员46人,实施科研项目5项。与此同时,我市借助1500吨级中尺度试验船加快推进海洋前沿低碳技术研发,并加快7000吨级试验船进入实船建造。此外,我市还依托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引进2个院士团队,成立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联合研发实验室,启动建设蓝碳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市科技局四级调研员李传志介绍,今年以来,我市开展海洋领域产学研对接6场、征集企业技术需求55项、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80项,推荐涉海高校科技副总72名;归集31家科研院所2000余项成果编制成册,加速海洋创新资源集聚。并推荐远洋流体“港口超大型流体装卸无人作业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成立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连云港市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中国海洋大学(赣榆)国家级科技小院揭牌。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随着《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印发,连云港将迎来海洋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我市将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要地,努力把海洋大市优势转化为经略海洋的连云港实践,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港城贡献。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