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19日电(记者 周润健)今年长达40天的三伏天将于8月20日正式结束,清凉可期。今年的末伏时间为8月10日至8月19日。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末伏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民间素有“秋后一庚入末伏”之说。民俗理念认为,如果末伏在立秋这天之后,那么俗称“秋包伏”;如果立秋当日正好入末伏,也就是说立秋当天恰逢庚日,那么就叫“伏包秋”。
立秋当天正逢庚日比较少见,而多数情况下进末伏的时间往往在立秋这天之后。以今年为例,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0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由于今年进末伏的时间在立秋之后的两日,即俗称的“秋包伏”。
源于此,民间也产生了不少民谚、俗语和老话,如“伏包秋,凉飕飕;秋包伏,热死牛”“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等等。那么,“秋包伏”真的会热得哭吗?“
古人根据生活与劳动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老话或谚语也是一种经验之谈,常常蕴含几分道理,但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长期以来气候变化波动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具体情况还应具体分析。”由国庆说。
出伏后,天气热不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秋老虎”是否发威。所谓“秋老虎”是指出伏后短时间会热到35摄氏度以上的天气,大多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气候特征是早晚稍清凉,午后则高温暴晒。
“秋老虎”现象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有时来得早,有时来得晚,有时还会去而复返,持续的时间也长短不同,长则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短则一周左右。
由国庆表示,虽然“秋老虎”让气温居高不下,但随着空气中的湿度下降,人体的感受会舒服很多。他建议,出伏后公众仍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还是要注意防暑降温、补充水分、劳逸结合、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当锻炼。
链接:9月中上旬江苏仍有2次高温过程
8月19日,江苏省气候中心发布9月1日至20日气候预测,预计9月中上旬江苏仍有2次高温过程,并且同时期降水依旧偏多。
近1个月以来(2023年7月21日至8月17日),江苏平均气温:淮北地区28.5℃,江淮之间28.8℃,苏南地区29.4℃,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地区偏高1℃,江淮之间偏高0.5℃,苏南地区偏高0.2℃。降水比常年偏少,近1个月以来(2023年7月21日至8月17日),降水量淮北地区130.1毫米,江淮之间88.8毫米,苏南地区99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地区偏少22.5%,江淮之间偏少40.2%,苏南地区偏少26.2%。
今年三伏天虽然没有去年热得那么“突出”,但闷热感较常年依旧不算弱。8月20日出伏,但出伏后暑热依旧难消。根据预测,预计9月1日至9月20日全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至1℃。全省范围内有2次高温过程,发生时段为9月上旬后期和9月中旬中期。也就是说,出伏后可能还有“秋老虎”发威。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底至9月之间。
降水预测方面,预计9月1日至9月20日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0至2成。全省范围内有3次降水过程,发生时段为9月上旬中前期、9月中旬前期和9月中旬中期。
据江苏气象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