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日报2023年8月13日一版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期望江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前不久,省委书记信长星在我市调研时强调,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连云港其势渐成、其时将至,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宽视野、更高标杆建设东西双向开放门户、“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奋进新征程、聚力再出发,践行“后发先至”的殷切嘱托,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突围而出,都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各个领域攻坚突破,把步子迈得更大、更快、更稳。
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努力把“后发先至”的“势”与“时”转化成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的现实成效。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连云港日报》全媒体推出“时·势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通过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采访,聚焦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记录港城各地区各领域因地制宜,奋战攻坚突破、奋力争先进位的昂扬步伐,挖掘全市上下真抓实干,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鲜活故事,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港城落地生根。
(朱萍 张晨晨 张鹏 钱凡雪 苏笑 殷尚)8月5日19时30分,华灯初上,这是一组不同地域,同一时点的镜头——
咕道海鲜烧烤、海大叔的店、红胖胖龙虾……由东向西,穿过刻有“盐河巷”的石牌坊,568米的青石板街上摆满了大排档,日均6万人次的客流量,让烟火沸腾。
35公里之外的连云港老街,迎着堤坝上和煦的海风,点亮梧桐树下的霓虹灯带,夏日挽风集开张了,这边买着精致手工艺品、DIY手作,那边在躺椅上谈着星空、理想。
赣榆二道街上,最火爆的“王子公路咖啡”早早摆出露天小桌椅,“咖啡+烧烤”的奇妙组合在驻场歌手“微醺”的声调里,引来大批年轻人……
夜色璀璨,点亮一座城市的繁华灵动。
今年以来,随着文旅业强劲复苏,我市把繁荣“夜游经济”作为释放消费潜力、激发街区活力、推进“文旅商一体化”探索的重要手段。而夜经济因何而兴?如何更好发展?笔者以3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为主体样本,进行走访调研。
顺“市”而为
以“味觉经济”打开突破口
无论是在品牌打造、业态布局还是流量招引上,位于老新浦风情街区的盐河巷都占据着我市街区夜游的“头把交椅”。
下午4点半开始,盐河巷的商户们就陆续按照划定区域摆放围挡,铺设防油地垫,将近千张桌椅依次排开,挂着“央视专访”牌子的几家海鲜店更是刚摆好就满座。
冯海滨是盐河巷管理中心负责人,自旺季来临,他就没闲过,周五、周六和周日晚上都要在岗,处理街区商户的各种事项。采访当天,他略显憔悴,因为光凌晨1点半到2点半,就接了6个商户电话,但也乐在其中,“日均客流量突破6万人次,节假日突破12万人次,最高突破20万人次,这样的数据,体现了啥叫‘爆火’。”
对比如今的热闹,盐河巷也经历过瓶颈期。2014年初,盐河巷刚开街,由第三方公司委托管理,一期经营业态为文玩玉器、教育培训,二期为酒吧、餐饮,但当时的运营者由于对本地市场了解不足,定位模糊,致使街区既没有在白天获得好的盈利,夜游也受到影响,人气一度陷落,当时入驻的商家几乎“全军覆没”。
经过考察,管理方发现,北京王府井、重庆解放碑等人气街区,60%以上消费都发生在夜间。2018年,在盐河巷管理权限被移交至海州区商业街区发展中心后,老新浦风情街区实行闭环式管理、特区化运作,盐河巷以“夜间餐饮”力求突破。
果然,“美食+”模式,成为撬动夜游经济的“流量密码”。“充分尊重消费习惯、市场规律,才能找到准确的业态定位与布局,赢得口碑、人气和市场。”冯海滨说,曲折之后,盐河巷专攻“夜间美食消费”服务。在优化管理,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同时,还注重首店经济的培育与引进,招引区域首店、特色网红店铺等,带动“排队效应”。
走进夜晚的盐河巷,未尝其味,先闻其香。穿过熙攘人群,“咕道海鲜烧烤”老板董志娴正忙着招呼客人,她是街区的元老级店家。她说,自家店和“海鲜烧烤一条街”的定位“专业对口”,每日生意红火。
目前,盐河巷餐饮业态占比达85%;美团外卖评分接近或达到5分的店铺,老新浦风情街区有27家。盐河巷也收获了港城“最佳美食基地”“苏北第一鲜”的美名。
以“文”赋能
释放多元化夜间休闲消费动能
夜游经济如果仅局限于“逛吃逛喝”,长此以往,不免因业态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压缩二次消费空间,损失大量客流。
如何稳扎稳打,真正激发潜力?几大街区想到了“文化牌”。
作为江苏十大历史名街之一,连云港老街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山海石城资源为基础,统筹新建和复建了8个文化展馆,打造全市非遗基地,助力夜间文旅消费商圈打造。街区积极推出了多元化、复合型夜间休闲消费业态——梧桐树下夏日挽风集、文化展馆夜游、传统木艺手作等体验,引来一大批“反向旅游”的年轻人。
“进入旺季,客流量每天能达到5000人左右,周末街区酒店入住率达100%,满负荷运载。”连云港港城文旅开发有限公司资产(招商)部高级主管李庆波介绍。
入夜,二道街上的表演高潮不断,长凳一条,三弦一把,明快的唱腔,身着戏服的主演轮番上场;盐河巷内,水上沉浸式演出、国潮大集等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连云港腔调”小剧场内,“相声”“五大宫调”专场,带来阵阵欢声笑语。
民主路老街则显得安静一些。“因差异化运营的考量,民主路业态多为文化场馆、老字号门店、非遗传承基地等。例如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平书店,主要受众就是中老年人群。”海州商业街区管委会负责人姚柱介绍,主攻特定人群,也可推进垂直消费。
“街区如有重大文物古迹、高官宅第、名人故居等,在科学的业态布局下,也可以形成一个持续跑流量的圈子,但做得不好也容易陷入‘曲高和寡、乏善可陈’的境地。”我市人文专家徐习军分析。
赣榆二道街就在积极破题中,街区基于盐运史开发,为此复原重建了小南门、盐课司、许家大院等古建筑。“自运营以来,我们在节假日里的客流量是可观的,为进一步突破发展瓶颈,街区计划从八月下旬开始,开展新一轮业态改造升级,重点打造一批新的主题文化景观。”该街区相关负责人坦言。
一城灯火,万般生活。只有将本地人文景致和夜间消费有机结合,才能创新推出夜演、夜娱、夜购、夜宿等新型业态产品,让港城夜游经济实现优化升级。
切“景”搭台
营造全维度沉浸式体验感
夜游经济的升级,历经“味觉”到“视听”的转换,坊间又提出3.0版本,即“沉浸式体验感”,让游客从“观光”到“休闲”,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韵味,这成为当下夜游的主流模式。
对港城而言,场景式、互动式、艺术式的服务新模式亟需破题。
想要“沉浸式”,必须从“景”入手。三年前,面对西盐河(盐河巷段)滨河单面街区业态的萧条局面,海州区商业街区发展中心以一泓活水拨动“古城花漾”——投入3800万元,打造独特的视觉装置和网红打卡点,新增全河道亮化、雾森等情景系统等,开通和运营市区首个内河游线,形成新的引流爆点。二期则新增10个网红集装箱屋及网红业态,鼓励增加星空茶座等外摆,极大改善了游客亲水消费体验。如今,一边是吃海鲜、看戏曲,一边是观水幕、坐画舫,曾死气沉沉的河岸,获得了“体验经济”带来的产品溢价。
让“景致”出圈,除口口相传外,还要让网络流量成为“口碑发酵”“种草圈粉”的有效“增量”,毕竟夜游主力人群是“Z世代”。此前,抖音坐拥900万粉丝的网红“倪海杉”在赣榆开直播,直接带动二道街街景和夜色又火了一把,也放大了街区夜游所需的沉浸式体验感。
但街区夜游的爆火,也表现出明显的承压“后遗症”,排队时间长、交通拥堵、不合规的流动摊贩久治难消等问题凸显。这倒逼我市各街区在场景设置上更科学、更人性。今年,盐河巷就重点推进“跨河入园”工程,将盐河巷、女人街、新浦公园等进行深度联动,将客流量从狭窄街区释放出来,让“体验”更舒心。
“夜市千灯照碧云”,古人笔下的“夜间经济”在当下复苏——在海一方公园盛夏夜市、温泉九龙汇夜肆商业体、云台农场园博园等地都在推进夜游体验,在海一方公园目前已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夜间游玩人数是2019年的两倍。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笔者在采访中深感,发展城市夜游是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做好它,首要在主题定位和业态布局上科学审慎,不求“大而全”,但做“小而精”;要在要素挖掘上紧扣本土特质,避免低端、同质模仿,以“文化主题化+主题情景化”的基本方略,打出品牌辐射力;要依托数字科技,有机增设灯光亮化设施,提升色彩审美以及视觉冲击力;最后通过强大的线上线下营销,实现区域商圈中的强力“出圈”。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刘雅楠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