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莹 连工信 连科 王雅萱 徐尧玲)脱颖而出成优质企业;脱胎于乡镇工业的民营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创新执着追求成就连云港现象……
科技创新,是撬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杠杆”。靠着科技创新,连云港民营企业在一次次市场风浪中匍匐前行,在一次次淬炼中越发坚韧,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子。
厚植沃土,给足民营企业家继续闯、继续拼的信心和底气。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和工作举措,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5月9日召开的优化营商环境政企恳谈会上,市委书记马士光鼓励广大企业家,要坚定实业报国之志,保持定力、精进主业、苦练内功,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荣建设者。
政企同频共振,使连云港民营企业不断演绎传奇。即便是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连云港民营企业依旧信心十足、无惧风雨,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保持定力
深耕行业不偏移
统计显示,连云港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医药、石化、钢铁、新材料、新能源、设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建筑、非金属矿物制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源。连云港的发展历程,同样无法绕开两个关键词: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
正如市委党校教育长卢山所言,连云港本土龙头企业中有“金字塔尖”巨无霸,招商引资中不乏“新面孔”科技新秀,他们共同推动民营经济实力持续壮大。
位于新浦工业园的联瑞新材是国内重要的硅微粉企业,也是该领域的领军企业。其产品持续聚焦芯片先进封装、新一代高频高速覆铜板、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模组、先进毫米波雷达和光伏电池胶黏剂等下游应用领域。“除硅铝基氧化物产品外,应用于高介电(Dk6 和 Dk10)高频基板的球形氧化钛、液态填料等高尖端应用的系列化产品已通过海内外客户的认证并批量出货。”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们正在持续研发投入开展硅基氮化物粉体、铝基氮化物粉体、硼基氮化物粉体、球形氧化镁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努力保持市场竞争力。”
这样一家行业领军企业,最早是东海的一家乡镇企业。经过两代企业家持之以恒的耕耘,成功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过渡。更为重要的是,凭借着对创新的执着,企业成功迈入新赛道,实现蜕变。
在我市,守着一个行业数十年持续深耕的企业并不少。它们深耕细分领域,持续为中国产业创新贡献自身力量,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应。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工业应税销售2576.29亿元,增长21.21%,增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8.66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对这个数据贡献率非常高。市工信局三级调研员赵永生表示,凭借数十年的深耕定力,连云港民营经济正在从过去规模增长向规模和创新双轮增长转型。
精进主业
做行业“工匠”企业
我市现有国家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省专精特新企业76家,市创新型企业361家。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工匠”企业以“工匠精神”夯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纺机产业并不是我市工业“显眼包”产业,却让国内众多纺织企业到连云港来找“装备”。在海州区,小小的纺机产业“编织”出了多家专精特新企业。
天明集团先后研制成功了氨纶纺丝组件、纺丝机架总成、JRT型全自动氨纶卷绕机和16纺、24纺、32纺氨纶纺丝成套设备,并开发出了20饼左右开放式全自动卷绕机、32纺高性能差别化氨纶纺丝关键设备、双层卷绕机等高科技产品,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前三;鹰游纺机有起毛、烫剪、刷毛、磨毛、印染、特整、水洗机、定型机、纤维设备9大系列100余种,其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5%,并远销东南亚、印巴、南非、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如年实业天然气烫光技术,相比传统电加热烫光机一年可以帮助客户节省15万元到20万元电费,生产效率提高三分之一以上,智能化程度也更高。目前,如年实业烫光机类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达第一。
市科技局副局长郑刚直言:“把主业做好做精,就是企业家最好的机会,其核心就是创新驱动,要实现从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到管理创新。”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提出支持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等一系列表述,都让我们继续坚定了精进主业的战略思维。”天明机械集团董事长卢明立表示,天明将恪守“振兴民族装备工业,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企业使命,坚持创新驱动,抢抓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红利,树雄心、闯难关、蹚新路、创未来,让连云港制造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有力支撑了连云港经济从传统工业化经济向现代服务型、创新型和数字经济的转变。
苦练内功
成就持续竞争力
力挺民营经济,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以最有力的支持,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应变能力更强、产业结构和绿色低碳更优、开放层次和管理效能更高。
当然,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既要有利的外部环境,也要苦练内功。
赵永生用一组数字概括了我市推进民营经济苦练内功的成果。目前,我市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2家;建成省级智能车间36家、市级智能车间47家。
只有练好内功,才能稳操“金刚钻”。石化产业是我市后发的临港产业,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我市落地的盛虹石化、卫星化学等石化巨头纷纷将创新摆在企业发展战略中。
过去光伏级EVA材料曾经是“卡脖子”技术,在盛虹研发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盛虹已成为全球最大高端EVA供应基地,解决了国产替代和价格成本的问题,也助力中国在光伏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盛虹石化产业集团总裁白玮介绍,未来他们将加快在新型能源材料、高性能新材料、低碳绿色可降解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发展,全力推进丙烯腈、EVA新材料、绿色可降解材料3个百万吨级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通过“强链、延链、补链”多方位布局,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卫星化学自主研发的年产1000吨α-烯烃工业试验装置在连云港一次开车成功,POE装置加快推进,均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为后续加快推进各年产10万吨级工业化装置建设奠定基础。随着企业高技术壁垒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不断提升,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也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的重要载体。
创新是民营经济的活力之源,也是引导民营企业驶入高质量发展赛道的关键一招。新征程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必须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