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为26位港城籍烈士寻亲”追踪报道 | 张善道烈士的亲人找到了 目前已为20位烈士找到亲人


(记者 庄婷婷 通讯员 王冉 丁超 丁桃红)“爸,我来看你了……”日前,在国网灌南县供电公司退转军人李平、李晓云的陪同下,78岁的张桂生来到盐城市五条岭烈士陵园,祭拜父亲张善道烈士。在烈士墓前,张桂生涕泪交加地喊出了生平第一声“爸爸”。76年,他们父子终于迎来了跨越时空的“团聚”。


张善道是灌南人,出生于1925年8月,1947年10月参加革命,是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战士,1947年12月参加盐南阻击战时牺牲。


1947年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在盐城南便仓、伍佑一带展开激战,史称盐南阻击战。4天4夜,共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虏3000多人,解放军有2000多名指战员血洒疆场。由于战事紧张,战士们的遗体只能以叠葬的方式安放在挖好的五条沟内,堆成五条长岭,民间俗称“五条岭”,大多数烈士都没留下姓名。


今年清明节前夕,本报收到五条岭烈士陵园守墓人卞康全寄来的26封信,他向本报求助,想为在盐南阻击战中牺牲的26位连云港籍烈士寻找亲人。本报联合相关部门,共为19位烈士找到了亲属。


张善道烈士的信息登记为灌南县硕湖公社(现合并到新安镇)胜利大队张庄,当时并没有找到其亲属。前不久,经过多方走访,确认张善道烈士是当时的硕湖公社曹庄大队人,并找到了烈士的儿子张桂生。


“我还没有记事时,父亲就参军走了。我母亲很坚强,很少提及父亲。”78年来,张桂生从未喊过一声“爸爸”。由于战时消息闭塞,家人始终没有找到烈士安葬地点,就在家中田地边设了衣冠冢。日复一日,母亲在田间劳作,年幼的张桂生就在父亲的衣冠冢旁慢慢长大。


因家里困难,不忍看母亲日夜操劳,成绩优异的张桂生读至初二,便说什么也不愿继续上学。前来劝说的班主任杨廷方看到屋内鲜红的“光荣之家”锦旗,才知道张桂生是烈士独子。学校为他免除了学杂费,提供了助学金、生活补助后,张桂生才得以完成学业。


找到父亲埋骨处,亲口喊一声“爸爸”,是张桂生最大的心愿。日前,在李平、李晓云的陪同下,张桂生与家人来到盐城市五条岭烈士陵园。


“这么多年终于知道您埋骨的地方,我想跟您说说话,汇报汇报家里现在的情况。”张桂生颤抖着双手,拿出连夜给父亲写的家信,“爸爸,我终于能喊你一声了。76年前,您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埋骨异乡,今天我终于找到您了……”张桂生含着热泪的一声“爸爸”,道出了一生的思念。


据了解,国网灌南县供电公司将张桂生及全县10余名烈士后人纳入“银发关怀”体系,定期为老人开展用电服务。


张善道烈士是本次寻亲活动找到的第20名连云港籍烈士。为烈士寻亲,我们还在继续。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