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济泽 王文 李佃好)在我市,有一座鲜为人知的铁路站———云台山编组站,它位于猴嘴山与虎山之间。入夏以来,港城气温不断升高,连云港地区铁路货运量也不断攀升,而云台山编组站则担负着货物运输的集结、解体、编组作业任务,每天有大量的矿石、汽车等各类物资在这里集结编组,再发往全国各地。7月25日上午,为了探寻这个在普通人眼中带有一丝神秘的地方,我们来到了这个东陇海线上最大的编组站。
驱车在港城大道上一路向东,在朝阳街道附近的一个小路口向北转,就到了云台山编组站办公区。在港城大道川流不息的车流映衬下,这个站区很难被人注意到。云台山编组站党总支书记陈长根穿着橘色的荧光马甲匆匆迎出来:“根据铁路计划,9时开始调车作业,10时30分以后结束。”
此时已是8时30分了,调车长赵勇带着几名工作人员匆匆往站内走去。在三伏天的太阳照耀下,站内密布的钢轨反射着晃眼的光芒,给停放在这里的列车车厢和火车头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明黄。“站内严禁种树,就连野草我们都要定期清理干净,防止遮挡视线。”一脸黝黑的管理员孙克明笑着说,“视野必须开阔,但是这三伏天也确实晒得人难受。”
正说着,调车作业已经开始了。红色的东风5102号火车头,从第11股道鸣笛驶来。“试机完毕,开始作业!”随着调车长发出无线电台指令,连接员孟思远爬上车辆上的闸台,挂好安全带挂钩站稳,双手紧握人力制动机闸盘,再使劲松开,然后又一步步从被太阳晒得滚烫的车梯下来,再蹲下撤除车辆的防溜设施。
暑气蒸烤下的股道间,孟思远时上时下,一股股汗水,顺着他戴着的黄色工作帽的边缘不停地流下来。每逢当班,他就得跟着车辆运动———领车、推进、摘车辆软管、提钩、做好车辆防溜、在车梯间爬上爬下,每天仅重复作业动作就达到百余次。这个季节,他身上的衣服经常是湿了干、干了又湿,制服上大片的汗渍特别醒目。
“无论刮风下雨,晴天还是下大雪,我们室外作业都是一年四季、一天24小时不停,这几年港口的业务量大涨,上海铁路局非常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最近从邳州甚至无锡调车过来,满足装车需求。”陈长根看了眼手机里面保存的装车计划说,“这段时间每天都要装2800至2900车,基本以矿石为主”。
数了数,整个编组站有30多股轨道,分成3个组,从北京等方向过来的叫上行、发往徐州等方向的叫下行,中间还有16道留给调车组。调车员们每天都将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货车按照去向,重新“组装”在一起,“护送”到出发场,随后开往全国各地。
“一开始我们叫联系站,后来叫编组站。”陈长根介绍,实行货运改革后,作为前店的货运人员集中到货运中心和货主打交道,而作为后场的编组站则承担着重要的列车编解任务,前店把货拉来,走得顺不顺畅关键看后场的工作效率。今年以来,港口地区装车量连创新高,从未发生一起堵塞现象,这与编组站干部职工的辛苦付出紧密相关。
机车鸣笛声、列车轰鸣声、对讲机联控声是编组站的背景音乐,工务段、电务段、供电段、车辆段、机务段等岗位上,100多人各司其职,繁忙而有序,构成了编组站日常的工作景象。据悉,在所有的工种中,最忙的还不是室外人员,行车室值班员在高峰时段每隔10秒就要讲一通电话,一个班一上就是连续12小时,对体力和毅力是极大的考验。
接近上午11时,调车组顺利完成了一个计划内的编组任务,大家顶着日头往回走。在工作人员日复一日的脚步下,铺设在铁轨两侧的石子已被踩出了一条浅沟,跨过轨道时,工作人员脸上的汗水恰好滴落在滚烫的钢轨上,瞬间便蒸发了。
“最近几年明显感觉这个站匹配能力不够了,原来才装五六百车的量,现在都翻了5倍,每25分钟要发一班车。”陈长根感叹,“‘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即将开通,再加上徐圩站明年年底开通,还要建物流中心,还有徐圩港、上合物流园,随着物流货物上量,对车站的编组能力是个极大考验,不过这也说明,地方经济在飞速发展。”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