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日报2023年7月26日一版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期望江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前不久,省委书记信长星在我市调研时强调,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连云港其势渐成、其时将至,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宽视野、更高标杆建设东西双向开放门户、“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奋进新征程、聚力再出发,践行“后发先至”的殷切嘱托,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突围而出,都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各个领域攻坚突破,把步子迈得更大、更快、更稳。
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努力把“后发先至”的“势”与“时”转化成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的现实成效。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连云港日报》全媒体推出“时·势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通过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采访,聚焦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记录港城各地区各领域因地制宜,奋战攻坚突破、奋力争先进位的昂扬步伐,挖掘全市上下真抓实干,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鲜活故事,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港城落地生根。
(□ 陈刚 李江 王国强 李玉 董自文)趁着雨后碧空如洗,穿过层层芦苇,在赣榆区墩尚镇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现场,水上两人高的蓝色光伏片紧密相连形成片片矩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巨人的大手在陆地捧起了一片蓝色的海洋。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赣榆区光伏新能源产业正上演着现代版的夸父神话。
数据显示,2022年,赣榆区光伏新能源行业完成产值25.84亿元,增长40.28%。
数据背后,为加快推进全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新的增长动力、实现链式发展,赣榆区不断壮大光伏新能源产业,打造从硅料、边框、支架、组件到储能电池的高起点、高品质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条。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东磁10GW光伏组件、安安光伏边框、太平洋石英金沙电子材料、荣发光伏玻璃、东磁渔光互补电站、华电渔光互补电站等重点项目,力争到2024年光伏新能源行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追光之路
布局光伏产业链新宏图
神舟新能源是赣榆区首家光伏产业链公司,从事光伏组件生产,2010年落户,2011年投产。走进赣榆经济开发区神舟新能源二期1GW生产车间,激光划片机正将整片光伏玻璃精准切割成小块,转由自动焊接机上进行焊接,再经叠焊机将6条电池串串联起来。整条生产线由工业机器人完成,工人并不多见。“二期车间我们一共有两条生产线共1GW,每条生产线500MW。”神舟新能源办公室主任于洋介绍,“前几个月公司是满产状态,近期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
“最初我们只有500MW的产能,有5条生产线,工人1200人。”神舟新能源总经理何涛表示,当时的光伏组件可以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该公司产能扩大了10倍达到5GW,工人却减少到了700多人,“这两年为落实‘双碳’目标,光伏产业发展很快,去年我们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6亿元。产品以外销为主,六七成的产品出口至日本、印度、巴西还有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当前,受光伏制造主产业链源头硅料的价格波动影响,降本增效成为光伏组件厂家关注的重点。“我们新生产线利用自动化设备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赣榆本地产业链形成的协同效应,也降低了我们的生产成本。”何涛说,距离神舟新能源不远的荣发新能源生产的玻璃,通过覆膜处理后,可以直接运送到车间。据了解,单单光伏玻璃的运输加损耗,每1GW可节省综合成本400万元。
从光伏产业链来看,从上游到下游,有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4个主要环节。组件作为产业链的下游,上游产品送至组件工厂的成本,将直接影响组件的成本。
何涛提到的荣发新能源,总投资3.5亿元,今年3月,其一期正式投产。“一期产能一天是150吨,一年生产光伏原片玻璃1095万平方米,目前已经达产。深加工计划年产1500万平方米,目前厂房正在建设,即将封顶,达产后可满足下游4GW的需求。”荣发新能源副总经理谷建新带着笔者参观了一期生产车间。
走进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长度是600米,从玻璃的烧制到加工,全部自动化生产。”谷建新边走边介绍,“今天生产的是客户定制的玻璃,稍微厚一点,是2.2毫米。光伏玻璃要求低铁透光率高,你看我们的原料都是不沾地的,主流厚度是2毫米,我们最薄可以做到1.6毫米。”跟着谷建新,我们看到生产出来的玻璃被纵切、横切之后又运到一个平台,两台自动机械手臂将玻璃抬到无人叉车上,叉车又将玻璃精确地堆成一堆放至一旁,全程没有一个工人。
“这里温度很高,你们有个心理准备。”谷建新推开玻璃窑炉车间门,一股炽热的空气迎面冲来,皮肤甚至有一种炙烤感,让大家瞬间怀念起室外36℃的“清凉”。“你们看,我们的玻璃在这里烧制,用的燃料是天然气。”谷建新介绍,“目前我们一天要烧3万方天然气,当初我们选择投资赣榆,除了营商环境好、港口近、离神舟新能源比较近等因素,最看重的就是玻璃行业需要的燃料,赣榆的LNG项目将为我们补充充足的天然气。”
不过,荣发新能源生产的光伏原片玻璃是不能直接供组件厂使用的,原片玻璃还需要经过镀膜深加工这一步骤。
安彩新能源距离荣发新能源不过几百米,该公司目前有一条光伏玻璃深加工生产线。“荣发的原片玻璃运过来后,我们通过预处理上片机等机械化设备,对其进行磨边、清洗、镀膜和钢化处理等工序。”安彩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刁小娟介绍,目前生产线每年可处理540万平方米的玻璃,可满足下游组件1.5GW的需求,“未来,我们还要再上2条新生产线,每年能够处理1200万平方米的玻璃。”
除了光伏玻璃的降本效应,赣榆区扩大了光伏边框的产业链“朋友圈”,每1GW使用的边框将为下游的组件厂商减少成本600万元。安安新能源总投资30亿元的光伏边框项目,将新上12条挤压线和25条光伏边框自动化生产线,年产5000万套光伏组件边框和汽车配件,产品主要用于光伏、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其中光伏组件边框可匹配25GW光伏组件。目前,该项目桩基已结束,钢结构已定制,办公楼已出地面。
继续往光伏产业链的上游走,我们来到太平洋石英年产6万吨电子专用材料项目建设现场。该项目达产后产出的高纯石英砂,可用于国内光伏产业急需的单晶硅坩埚上,属于产业链上游的横链。光伏石英坩埚是硅片生产中的重要耗材,对硅片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据了解,能生产高纯石英砂的企业全球一共三家,国内只有太平洋石英一家能够大批量制备。目前该项目正按序时进度进行,主体结构已完成。
赣榆区光伏产业链的日渐完整,吸引了横店东磁总投资50亿元的光伏组件项目落户。该项目投资企业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永磁铁氧体、软磁铁氧体材料生产企业,在电池片行业内名列前三。项目一期5GW光伏组件占地281亩,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我们在现场看到,设备已进厂房,厂房内正进行机电包安装、房间装修吊顶和窗户安装,外部附属道路正在整平。“我们项目建成后将是全市首家融合光伏制造、物联网、5G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5G工厂,进一步赋能生产、降本增效。”连云港东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厂长尹海林介绍,项目达产后产品预计超80%出口至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非洲,年产值将达70亿至80亿元。
逐日向强
强链补链壮大产业集群
赣榆区光伏新能源产业主要分布在赣榆经济开发区,下游的组件和上游的玻璃、边框等项目都集聚在一片区域。2022年,赣榆经济开发区光伏新能源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8亿元,占开发区工业投资比例由17%提升至32%,产值占比由38%提升至42.9%。围绕光伏产业链强链补链,赣榆经济开发区今年计划落地开工光伏产业项目11个,总投资193亿元。
追光之路,并不容易。自古流传的“夸父追日”故事中,夸父的辛苦,赣榆光伏招商人是有着切身体会的。
时间拨回到2021年。这一年,赣榆经济开发区把光伏定为支柱产业。“当时赣榆经济开发区的光伏企业并不多,但是我们看到了‘双碳’目标带来的投资机会。”赣榆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胡亚玲讲述了追光的历程。
选定了战略方向,赣榆经济开发区开始落子布局。“我们把神舟新能源的上游客户列出来之后,请神舟帮我们对接。”胡亚玲介绍,列清名单后,他们首先深入学习了光伏产业链各项相关知识,然后走进这些上游企业,一家一家拜访。安安新能源是神舟新能源介绍的配套商,横店东磁是安彩新能源介绍的合作伙伴……
“只有下游组件产能够大,才能吸引上游的产业链企业,所以我们对接拜访了横店东磁的项目。谈到他们感受的时候,一位负责人当时就说‘想不到你们地方政府对我们光伏企业了解这么透彻’。”胡亚玲感慨,“专业的知识是我们的敲门砖。我们只有足够专业,企业才能感受到地方政府的诚意和服务态度。”
单靠诚意和专业是不够的,完善园区软硬件配套,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政策,才是吸引企业落地的最终“法宝”。“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加快3万吨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实现日处理能力6万吨。投资3000万元,启动总长8公里污水管网工程建设。投资1300万元,新建6条主供电线路,满足新能源产业园用电需求。”胡亚玲说,“紧盯企业最关心问题,我们在要素供给上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邀请上海、浙江等地科研单位,帮助太平洋石英项目优化污水预处理工艺,仅此一项就为太平洋石英压降处理成本50%以上,促成太平洋石英连续2次追加投资、扩大产能。在对接横店东磁项目过程中,我们主动协调港口,帮助企业降低运输成本20%以上。”
夯实各项基础后,赣榆区的光伏产业开始着手强链补链。围绕光伏产业链,赣榆区今年计划落地开工光伏产业项目11个,总投资193亿元。
就地消化
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
雨后的天空湛蓝,耀眼的阳光照在一排排光伏板上光彩熠熠,几只水鸟掠过,惊起水面的鱼儿翻身躲入水下。这里是赣榆区墩尚镇占地1500亩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渔光互补”项目是指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在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发电,下方水域发展梭鱼、南美白对虾等多种水产养殖,实现“水下养鱼、水上发电”。“水面上的光伏板发电后,通过2个升压站并网。2022年光伏基地全年发电量5613万千瓦时,与同容量燃煤发电厂相比,每年节约标煤近2万吨。”负责该项目的墩尚镇渔工贸公司总经理王兴沛介绍,该镇水源丰富,靠近新沭河水量大,通榆河穿镇而过,“水下可以养殖鲤鱼、梭鱼和鲫鱼等鱼类。光伏组件遮挡了部分阳光,不但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也减少了水体植物的光合作用,抑制藻类的生长,提升养殖环境,减少炎热夏季的养殖事故。另外,渔民可以获得养殖和发电双收益,助力乡村振兴和节能减排。”
6月28日,墩尚镇276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开工。该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76MW,占地面积8500余亩,项目充分利用鱼塘水域面积,将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开发,打造清洁能源发展的“新样本”。项目将于2024年9月全容量投产并网发电,建成后年均发电总量约4.6亿千瓦时。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赣榆区新能源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振兴。
墩尚镇全镇鱼塘面积约3.5万亩。据了解,横店东磁未来将在该镇打造占地2万亩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使用的光伏板将是位于赣榆经济开发区总投资50亿元的东磁光伏组件项目生产出的产品。
在塔山镇王庄村村民张来敏家中,屋顶和庭院上方,用钢结构架起的一排排蓝色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特别耀眼。“我利用我家的房顶与庭院,建设了360平方米的新能源光伏发电板,每天发电大约350度左右,除自己用电外,余下的卖给国家电网,只要不是阴雨天气,我每天大概收入150元左右。夏天,吸收阳光越多,光伏发电量就更多,打心里感谢国家的惠民政策,给我们农民带来了致富的渠道。”说起庭院光伏发电带来“阳光收入”,张来敏侃侃而谈。
张来敏是塔山镇利用庭院发展光伏发电的吃螃蟹第一人。他于2019年安装的180平方米光伏发电板,现已收回了当年的全部投资,且还有盈余。现在,他正把自家庭院安上太阳能光伏发电板,面积达230余平方米。建成后,家中仅庭院光伏发电“阳光收入”将日进100余元。
如今,在塔山镇像张来敏这样的村民发展庭院太阳能发电已不是少数,去年以来村里已经先后有20多户居民利用自家空闲的房顶,建起了光伏发电站,每天晒着太阳就能赚到真金白银。
赣榆区是2021年9月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区之一。该区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565MW,总投资约22.6亿元。其中,一期工程覆盖赣榆区辖区内10个乡镇街道的部分可利用住宅屋顶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全部建成后将有6323座家庭光伏电站为村民带来收益。
跳出内卷
降本增效探寻科技之路
近期,“内卷”、“过剩”成为光伏行业高频词。上游硅料价格6月底跌至6万元/吨。上游成本端价格的下降,带动下游组件价格也从2元/W跌至1.3-1.4元/W。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组价价格的下降,大幅刺激终端需求,7月光伏组件的排产量已改善明显。
“目前光伏产业是阶段性过剩,未来没有问题。”调研中,多数厂家依然非常看好光伏产业的未来,表示全球范围内光伏产业作为未来新能源革命的主角之一,长期向好逻辑不变,“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政策导向不会变。赣榆区的组件以出口为主,正在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新能源力量。
增强光伏产业的竞争力,赣榆区从做全产业链端着手,上游荣发光伏玻璃、安安新能源光伏边框项目的落地,高纯石英砂带动石英坩埚项目签约,都将为下游的神舟、东磁项目降低产品的成本。在生产端,赣榆区组件项目的生产线采用全自动设备,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从人力等方面降低了成本支出。
相比于上游硅料价格的下跌,高纯石英砂的价格却是稳中有升。太平洋石英一季报业绩公告显示,一季度净利润8.209亿元,同比去年增长839.62%。这是因为该公司是全球少数掌握高纯石英砂规模化量产技术的企业,高纯石英砂对公司经营业绩快速增长有较大贡献。
风物长宜放眼量。光伏产业作为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正在转向健康发展的成熟阶段。赣榆区光伏相关公司在加强技术革新、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上走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向高起点、高品质光伏新能源产业链迈进。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