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时·势——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小县大科技 科技东海缘何拔节生长?


△连云港日报2023年7月24日一版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期望江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前不久,省委书记信长星在我市调研时强调,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连云港其势渐成、其时将至,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宽视野、更高标杆建设东西双向开放门户、“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奋进新征程、聚力再出发,践行“后发先至”的殷切嘱托,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突围而出,都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各个领域攻坚突破,把步子迈得更大、更快、更稳。


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努力把“后发先至”的“势”与“时”转化成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的现实成效。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连云港日报》全媒体推出“时·势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通过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采访,聚焦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记录港城各地区各领域因地制宜,奋战攻坚突破、奋力争先进位的昂扬步伐,挖掘全市上下真抓实干,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鲜活故事,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港城落地生根。

  (□ 周莹 张开虎 连科 朱迅 张鹏)全球高纯石英砂重要生产基地、世界水晶之都……

  在讨论东海时,可能人们熟知其“水晶之都”的盛名,却鲜有人知,借助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东海不仅开创了高纯石英砂“东海指数”,而且还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创新型县(市)。

动能强劲

中小企业主动攻关行业难题

  创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创新为王”则是东海发展内核里最鲜明的价值逻辑。

  作为全市乡镇工业重要的集聚区,东海县企业集群最大的特色就是中小企业众多。“中小企业对于创新的危机感最强,因此他们对于创新的迫切感也最强。”市科技局副局长郑刚表示。

  这种对创新的迫切追求在硅材料产业企业中表现最甚。“双反”“两高”等一系列产业转型危机,倒逼东海硅材料产业自动同创新结伴而行。正如东海硅材料企业海力源相关负责人所说,“面对县内千余家企业的竞争,没有创新何以为生。”

  为了生存,东海硅材料企业主动从过去低端石英砂生产向高纯石英砂生产转型。

  长期以来,国内高纯石英砂市场一直被美国尤尼明(现矽比科)、挪威TQC公司垄断,2009年,东海硅材料企业攻克了高纯石英砂提纯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高纯石英砂的产业化,涌现出太平洋、海力源、宏伟等高纯石英砂生产企业,其中太平洋石英是国内首家实现高纯石英砂量产技术突破的企业。目前,东海县高纯石英砂产销量均占据国内90%以上市场,产生了独特的高纯石英砂“东海指数”现象。其中,太平洋石英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超高温石英玻璃技术国际领先。

  企业对创新的渴求让东海县自觉搭建了一批硅材料创新载体。东海县科技局局长李腾介绍,围绕硅材料产业,2011年,东海县建成首个国家级硅材料深加工产品检验检测中心;2017年,成立苏北首家县级产业中心———江苏东海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并联合南大、南工大、辽工大等高校建成高纯稀土、石英玻璃器件成型、硅化石墨、3D打印陶瓷4家实验室。

  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东海县在硅材料公共科技平台上的投入就超过7000万元。真金白银的投入,促进东海县硅材料产业的高企拔节生长。过去几年里,东海县的硅材料高企比2015年翻了一倍多,中小科技型企业数量突破300家。

瞄准民生

科技兴农让农民种地有盼头

  东海县的创新追求不仅瞄准产业的增长,还着力于构建覆盖更多群众的创新版图,让更多人吃创新饭、穿创新衣。

     在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站推广应用田中,有一块独特的“膜”———麻育秧膜。在机械化插秧过程中,这块膜可以帮助秧苗稳定插入,不发生倒秧问题,并减少醒苗的时间。“在这种膜的帮助下,机器种植的秧苗成活率非常高。”中国农科院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站站长助理于帮红介绍,这几年,此类农业新科技已经在东海遍地开花。截至目前,该试验站在东海引进新品种358个,推广新技术44项,在全县范围内建设15个科技成果示范点。

  “东海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县、农业大县,但大多数农民种地方式传统,辛辛苦苦一年,收入并不是很高。”东海县科技局副局长张吉磊介绍,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他们借助中国农科院在县级的唯一的农业综合试验站等农业科技平台,让农民种粮、种地收益不断提升,让科技成为百姓增收的重要手段。

  东海县神州种业就是一家致力于种子培育的企业,已自主选育了8个农作物新品种。老板孙克增算了一笔账:今年,选用他家强劲优质小麦种“伟隆169”的种植农户每斤小麦卖到了1.4至1.45元。而选用传统种子的农户,一斤小麦才买到1.3元。虽然只有0.1元的差额,但是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增收。

  科技不仅让东海的产业拔节生长,也让更多农民走上科技富民的新路。

深化融合

以机制保障创新一以贯之

  产业和富民双轮创新需求,让东海县坚持走创新之路,攒下了丰富的创新家底。数据显示:东海县培育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 家,总量居全市之首。

  市委党校教育长卢山表示,很多人都认为在县域经济谈创新是空中楼阁,但在招商同质化、富民任务重的当下,县域经济应该在创新上下真功夫,做实文章。东海的发展证明了县域经济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地促产业、抗风险、富民生。

  为了让创新成为共识,东海的创新不在一点一面,而在全域、全链条。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东海县在引进人才、建设载体、引导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着多样化融合发展实践。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招引高层次人才203人,柔性引进产业高端人才37人。

  李腾介绍,东海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第一主任,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相关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的东海县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县创新资源。同时,东海县在县高质量考核体系中单独设置了科技创新考核类别,权重占比超9%,实行科技创新指标月通报、季度考核制度。实施“晶都英才2.0”集聚计划,对创新类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创业扶持。此外,东海还是全市首先实施青少年县长奖的县区,率先建立了县级科技馆。设立10亿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发放科技贷款228笔,贷款额近10亿元。

  在这些创新顶层设计的加持下,东海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0.94%,在全市各县中排名第一位。

  随着跻身国家创新型县(市),东海将不断强化同周边区域的产业协同,瞄准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以开放包容的雄心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版图。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