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广袤沃野绘就美丽乡村


(记者 袁春梅 通讯员 彭亚辉 闫朝一 韦波)苍绿,是春天最明亮的颜色,连绵不绝的麦田,郁郁葱葱的菜地果园,让港城的春天生机盎然。


实施乡村振兴是从上到下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港城各地广大干部群众辛勤耕耘,农业农村发展硕果累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全面展开。


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


“这个流水线作业的机械化程度真是高!”4月25日,全省水稻集中育秧现场观摩培训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全省各设区市农业农村局相关条线的300余人,来到连云港博惠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东海县平明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两个集中育秧示范点,观摩我市水稻全产业链发展成效综合展示。


“目前,平明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为全国单体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中育供秧基地。今年,全县加速布局,新建房山、黄川、石榴、张湾4个育秧工厂,安装自动化育秧流水线29条。”东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汪洪洋介绍,4个育秧工厂加上平明育秧中心,具备满足45万亩大田秧苗需求的生产能力。


我市的水稻工厂化育秧走在了全省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对我市机械化育秧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表示,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向全面、全程机械化,东海县机械化育秧的突破,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全省水稻优质高效生产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端牢端稳“中国饭碗”,港城聚焦充实“米袋子”“菜篮子”,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去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68.7万亩,总产量368万吨,全市蔬菜面积122.7万亩,总产量379.13万吨,绿色蔬菜占比达60%,工厂化食用菌企业集聚度全国领先。


产业兴旺促乡村全面振兴


昨日,在东海县石湖乡乡村振兴产业园内,釜山88玲珑果鲜红透亮,羊肚菌长势喜人,黑莓、无花果挂满枝头,各类瓜果相继进入成熟期,采摘、包装、销售……每日都是热闹繁忙的场景。


围绕占地1000亩产业园基地,该乡整合全乡各类扶贫开发资金集中开展连片建设,经过连续5年的投入,目前已建成64栋冬暖式大棚,种植水果、花卉、蔬菜等高收益作物,形成了品种丰富、四季连档的果蔬基地。借助乡村振兴产业园的标杆作用,以点带面,逐渐形成“一园带动十个庄”区域发展模块,实现村村有特色、时时有果蔬的产业兴旺新局面。


“投资500万元,占地2000平方米的钢结构农产品交易中心及冷链库项目已经投入生产,有效服务全乡及周边地区农产品深加工及销售。”对于产业园的发展,负责产业园项目建设的副乡长张文卫表示,依托交易中心平台服务功能,将推进与“直播带货”“移动电商”等商务服务平台对接,提高特色农产品销售价格,让特色产业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启动重大项目提质增效年活动,纳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管理平台监测项目132个,完成投资113.9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01.2%,建成投产107个,实现项目数量、投资“双过百”,东海县莱卡尔海洋食品产学园等10个项目入选省级示范项目。去年,8个镇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超亿元村。


今年,围绕精深加工、新模式新业态、高技术3个主攻方向和“稳产保供、科技自强、数字农业、绿色发展、产业融合、乡村建设”6大工程,编排省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09个,总投资150.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5.15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42个。


美丽乡村展现田园新风尚


走在东海县李埝乡辉山村,以往堆积在路边的垃圾、杂物消失了,村道整洁宽敞,曾经的黑臭水体,经过清淤疏通、绿化美化,成了村民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过去司空见惯的“乱”象不复存在,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从乱到治、因治而美,我市广大农村正在悄然改变,而这些变化源自于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以及长效管护措施的落实。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花大力气进行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治三乱促三化”专项行动等,聚焦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短板弱项,精准发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点多、线长、面广。”该负责人表示,为了让乡村从“面子”美到“里子”,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今年3月份,我市又制定出台了《连云港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季战役”暨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行动方案》,要求针对不同季节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在春节前后、春耕春管期间、夏收夏种后、秋收秋种后开展不少于10天的集中攻坚行动,通过实施攻坚行动,集中整治突出问题、重难点问题。


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采访中,村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耕海牧渔打造“海上粮仓”


4月4日,2023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名单公示结束,赣榆渔港经济区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唯一入选者。


近年来,赣榆乘着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全力构建集养殖、捕捞、精深加工、产品流通、休闲观赏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迈向“碧海深蓝”。借助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赣榆区依托现有电商名区和海洋捕捞优势,将让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赣榆渔港经济区建设是我市实施向海图强行动的缩影。据了解,今年港城将聚焦培强蓝色动能,拓展海洋渔业向海发展空间,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高起点编制海州湾全域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建立“七港联动”全域渔港联动管理体系,打造以海头镇为中心的“半小时海产品物流圈”,发展以连岛、高公岛渔港为主的休闲渔业基地,完善燕尾港毛虾特色产业功能。


全力支持连云港苏鲁海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打造“省部共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示范样板。加快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建设深水抗风浪网箱、海上生态大围网、养殖工船、南极磷虾产业园等项目,推进海州湾海域和秦山岛东部海域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年增殖放流渔业资源10亿单位,耕海牧渔打造“海上粮仓”。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