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庄婷婷 通讯员 乔彦财 杨海潮 唐春葆 郇圣来)3月24日,本报推出报道《为26位港城籍烈士寻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连日来,本报记者和市、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一起奔走寻访,3天内已经为12位烈士找到亲属。
拿到26位烈士信息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市、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查找线索。在报道刊出当天,灌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首先反馈,17位灌南籍烈士中有10位在烈士名册内,但没有具体安葬信息。因为经历了行政区划调整,烈士籍贯信息需要进一步核实比对。本报记者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翻阅灌南县地名办相关资料,逐一确定地名、核对烈士信息。根据烈士名册记录,首先联系上李怀成烈士的侄儿李态。
3月25日上午,本报记者来到灌南县城市花园小区。78岁的李态早早就在楼下等候。李怀成烈士出生于1918年,1938年参军。“当年叔叔是代我父亲去参军的,所以叔叔牺牲后,父亲很内疚,专门去盐城找过叔叔的遗体,但是没有找到。父亲1956年就去世了,去世前他交代我要继续找叔叔。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找,但是由于掌握的信息太少,一直没有头绪。现在父亲的遗愿总算了了。”李态说。
根据烈士名册信息,记者又陆续找到了陈能义、朱学问、陈桂成、董朝珠、徐金标5位灌南籍烈士的亲属和翟云山、刘长越、朱凤龙、潘桂芝、李振英5位灌云籍烈士的亲属。
即使是在册烈士,由于信息不全、时隔已久,且烈士们牺牲时大多很年轻,多数没有直系后代,而当地知情的老人大多离世,在寻访时能找到的有效信息较少。还有的烈士亲属误以为烈士就葬在本地。
3月25日晚上,东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本报记者,说找到了许可田烈士的亲属。但当记者联系上许可田烈士的堂侄儿许建春时,他很诧异:“我大伯的墓就在村里,后来集体迁往安峰山烈士陵园,怎么会在盐城呢?”
许可田烈士的信息很少,只有生卒年份和籍贯。在得知许可田烈士还有一位亲弟弟在世时,本报记者第二天前往东海县牛山镇郇圩村。但因为老人年岁已高,沟通困难。后记者和许建春一起找到他一位年长堂兄得知,当年许可田烈士牺牲后,家人并不知道遗体在哪里,就按照当地风俗立了一个衣冠冢。
“太感谢你们了,我们今天才知道大伯真正的埋骨之处。”许建春感激地说。
目前,本报已经为12位烈士找到亲属,其中东海1位、灌云5位、灌南6位。本报将继续寻找其他14位烈士的亲属。如果您了解相关情况,请您与本报记者(电话15961377084)联系,与我们一起为烈士寻亲。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